32. 第三十二章:根基深植,暗涌渐平……
石秀与阮小七尚未归来,浅水湾的内部,却因之前权力的悄然转移与资源的重新分配,泛起了一阵不易察觉的涟漪。
这日,负责新圩田水利调度的一名老管事,与负责工坊物资配给的一名新晋头目,因一批用于制作水闸齿轮的优质铁料分配问题,争执到了齐墨面前。老管事资历深,认为农事乃根本,应优先保障;新头目则强调军工乃存亡所系,寸步不让。两人背后,隐约代表着基地内“垦殖派”与“工坊派”之间微妙的资源竞争。
齐墨没有立刻裁决。她将二人带到沙盘前,指着那片日益扩大的圩田和远处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坊。
“若无工坊打造兵器、改良农具,我等何以抵御官军,开垦这万顷良田?”她先问老管事,又转向新头目,“然若无这良田产出粮食,工坊众人,乃至全军上下,岂非饿着肚子打造兵器?”
两人一时语塞。
“梁山非一人之梁山,乃众人安身立命之所。”齐墨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农为基,工为刃,缺一不可。此次铁料,按既定章程,七成归工坊,三成用于制作关键水闸。然,”她话锋一转,看向老管事,“徐先生正在改良一种新的水力锻锤,一旦成功,铁料利用率将大幅提升,届时,优先补充农事所需。如何?”
老管事闻言,脸色稍霁,拱手道:“齐娘子明鉴,小人并无异议。”
新头目也连忙表态:“谨遵娘子安排!”
一场潜在的内耗,被齐墨以“坚持原则、着眼未来”的方式悄然化解。但她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随着摊子越来越大,仅靠她个人威信和临时协调,终有力所不逮之时。
她再次与吴用深谈。
“先生,如今我处人口逾万,事务繁杂,仅靠你我与天王,已难面面俱到。需得立下更明确的章程,设官分职,各司其责,方能如臂使指,长久发展。”
吴用深以为然:“娘子所言,正是吴某近日所思。然则,如何设职,权责如何划分,人选如何定夺?此中牵涉甚广,需谨慎为之。”
“可效仿古制,结合我处实际。”齐墨早有腹稿,“设农垦司,专司屯田、水利、粮储;设匠作司,统管所有工坊、营造、技术研发;设军械司,负责武备制造、保管、分配;设度支司,掌管钱粮、物资、工分核算;设刑名司,依《梁山约法》执掌律令、仲裁纠纷。各司设主事一人,副手若干,由天王任命,对天王与你我负责。”
她顿了顿,补充道:“各司主事,当选拔有能者居之,不论出身资历,唯才是举。可设议事堂,由天王、先生、我,以及各司主事、重要头领组成,定期商议大事,集思广益。”
这套架构,明确了分工,将权力制度化、分散化,既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人之手。吴用仔细琢磨,眼中异彩连连,此策不仅解决了管理难题,更隐含了制衡之道,让他对齐墨的深谋远虑更为叹服。
“此外,”齐墨压低声音,“石秀兄弟南行,无论结果如何,江南局势必牵动天下。我等困守水泊,终非良策。待其归来,信息明朗,或需考虑……主动出击,开辟新的根据之地。”
吴用心中一震:“娘子的意思是?”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齐墨目光深邃,“梁山虽经营日固,然目标亦大,终是朝廷眼中钉。若能在外,尤其是朝廷控制力薄弱的沿海或山区,秘密经营一两处支点,与梁山互为犄角,则进退有据,根基方称稳固。”
这是一个更具野心的战略构想!吴用只觉胸中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棋盘。
就在齐墨与吴用着手推行新的管理体系,并酝酿着下一步战略时,“破浪号”终于满载着南方的消息与物资,悄然返回了秘密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