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神医入宫
弘德帝凯旋还朝后,对诸子封赏以示恩宠。其中,体弱多病的三皇子萧珑得封蜀王,并将益州赐给他做封地。
益州乃天府之国,物产丰饶,盐铁之利冠绝西南,更是控扼南诏、吐蕃的战略咽喉,其地之重,远超寻常亲王封国。
萧玥深知,弘德帝如此厚待萧珑,一是因其多年前于严寒中坠入太液池,以致元气大伤,缠绵病榻,心生怜惜;二是对崔氏一族的安抚。然而,这块富庶险要的封地,如同一块珍贵无比的宝玉,被赐给了一个无力守护也无心争夺的孩子。圣心亦明,蜀王病体根本无法远赴封国,故特旨恩准其留居长安静养,蜀王府一应属官皆在长安虚设,实际政务仍由朝廷派遣的刺史、都督掌管。这浩荡皇恩,于萧珑而言,是远离风雨的庇护所;但在某些人眼中,或许意味着别的可能。
而萧珑本人,弘德帝为了他能及时就医,特意将宫中的长宁殿赐给他,是以在长安虽设有蜀王府,却长居宫中。
长宁殿内,药香弥漫。吴神医并未急于号脉,而是先仔细观察了萧珑的面色、舌苔,又细细问了近日饮食、睡眠、咳嗽时辰等症状。崔贵妃一一答了,眼中希望之色愈浓。
随后,他才伸出三指,搭在萧珑纤细的手腕上,闭目凝神。殿内静得落针可闻,只闻萧珑偶尔压抑的咳嗽声和更漏嘀嗒。
随后,他言辞恳切:“殿下脉象虚浮而略带紧束之感,像是有一股深藏的寒气长久停留在心肺深处,损伤了身体的根本,导致元气难以生发和输布,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便容易感染病邪。再加上脾胃虚寒,再滋补的东西吃下去也是无用。”
崔贵妃的心一揪,这番话太医说了无数遍,她也听了无数遍,难不成她崔氏费尽心思寻来的所谓神医也如太医一般束手无策吗?不由得将这番话问出了声。
吴神医微恼,他可是有神医之称的,岂与太医署那些庸碌之辈相提并论,神情倨傲道:“太医所用温补调理之方,本是正途,然殿下体质特殊,寻常温补之药,力未能透达根本,反易滞塞。贵妃娘娘且看好了,蜀王殿下的身体只有我能治好!”
崔贵妃急切问道:“还请神医救我儿一命,本宫定当结草衔环,以报神医救命之恩。”
吴神医道:“等会儿我先以金针度穴,疏导经络,激发自身元气,再辅以我秘制的培元散,此散取自蜀中深山几种罕见灵药,药性温和却力专效宏,最是能固本培元。然此法需循序渐进,非一日之功,且其间需严格忌口,静心休养。”
而萧玥则静立一旁,并不插嘴,只目光沉静地观察着。
这位吴神医取出金针,手法娴熟流畅,萧珑眉头渐舒,呼吸似乎也顺畅了些许。崔贵妃见爱子似有起色,连日紧绷的心神稍弛,先前的疑虑尽数打消,对这位吴神医不由更信重几分。
此时殿外忽然传来内侍的唱和声:“陛下驾到——”
众人忙起身接驾。弘德帝步入殿内,目光扫过榻上的儿子,并未多言,径直在宫人备好的椅子上坐下。
“珑儿如何了?”
崔贵妃屈膝一礼,道:“回陛下,方才神医已为珑儿施针,瞧着脸色倒是好了许多。”
弘德帝颔首,又看向吴神医,道:“神医无须多礼,朕只是来看看,还请你继续为三皇子治疗。”
随后,吴神医呈上那培元散。太医令仔细查验了药散,又银针试毒,并未发现异常,向弘德帝微微点头示意。
弘德帝看向吴启:“先生辛苦了。蜀王之疾,便暂托先生调理。需要何物,只管向太医署申领。”
“谢陛下信任。”吴神医躬身道。
“长乐,”弘德帝转向萧玥,“贵妃心系孩儿,难免牵挂,你心思细,这几日便多来长宁殿走走,也好让贵妃安心。”
“儿臣遵命。”萧玥领命。
诊治既毕,弘德帝起驾离去。吴神医也由内侍引往暂居的偏殿休息。崔贵妃守着已然睡去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