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家人
“此去,光我河山,复我旧疆!此去,诛其不臣,问罪西羌!
宁令仪的声音在校场上空回荡,如同出鞘的利剑,划破了京郊清晨的薄雾。
她一身银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立于点将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肃立的万千将士。
“北伐!”
她再次高呼,拔剑直指北方。
“北伐!北伐!万岁!万岁!”
台下回应之声如山呼海啸,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誓师毕,宁令仪翻身上马,玉狮子人立而起,发出一声长嘶,她勒住马缰,最后看了一眼巍峨的京城轮廓,随即一抖缰绳,一马当先,驰出校场。
薛成、潘灏等将领紧随其后,大军如同苏醒的巨龙,缓缓开拔,铁流般的队伍向着北方迤逦而行,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京城通往北方的官道两侧,早已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百姓。
他们挎着篮子,里面装着刚刚煮好的鸡蛋、蒸好的饼子,甚至只是一碗清水,拼命地想塞到经过的士兵手中。
“娃儿,拿着,路上吃!”
“将军,多杀几个羌狗,替我们报仇啊!”
“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喧嚣的祝福和叮嘱声中,夹杂着难以抑制的哭泣。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妪,踮着脚在行军的队伍中寻找自己儿子的身影,找到了,便一边抹着眼泪,朝着那个方向用力挥手,直到队伍远去,才任由泪水流淌。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
大军整整走了一日,才完全离开京畿范围。
喧闹的官道渐渐恢复了平静,只留下满地狼藉的车辙脚印和随风飘散的尘埃,显得格外空荡寂寥。
就在这片空荡之中,一行颇为豪华的马车,在护卫的簇拥下,缓缓驶近了京城大门。
中间最宽敞的那辆马车车帘被一只白皙修长的手掀开,露出一张犹带稚气却已初具棱角的少年面庞。
正是新晋的庆王,宁令仪的幼弟——宁宴和。
他打量着窗外高耸的城墙和威严的城门,努力维持着亲王应有的沉稳仪态,但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却跳跃着压抑不住的雀跃。
江南虽好,终究不是他的家。
他终于回来了,马上就要见到阔别已久的姐姐了!姐姐见到他长高了、更懂事了的模样,一定会很高兴吧?
车队驶入京城,径直前往皇宫。
当宁宴和踏入宫门,得到的消息却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他的姐姐,已誓师亲征北伐了!
他才刚到,姐姐却走了?他们竟然就这样错过了?
“姐姐走了多久了?”他急急问道,脑中甚至闪过一个念头,现在去追,或许还能赶上见一面?
一旁陪同的井诏见状,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却不容置疑地低声劝诫道:“王爷,陛下亲征,乃是为了国事。临行前曾有旨意,嘱托王爷安心留在宫中,勤学功课,熟悉政务,陛下对王爷寄予厚望,王爷莫要忘了井翁的殷切期盼啊。”
宁宴和伸出的脚步猛地顿住了。
姐姐的期望,井翁的嘱托,江南无数个日夜的教诲……
他肩上的担子也不怎么轻。
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失望强行压回心底,脸上恢复了符合身份的平静,甚至显得有些过于早熟的淡漠。
“孤知道了。”他低声应道,声音里听不出丝毫情绪。
“既然如此,孤便先去拜见静母妃和玉太妃,问安尽孝,方为人子之道。”
井家众人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庆王殿下如此懂事明理,不愧是井家倾力培养的未来之主。
宁宴和整理了一下衣冠,将所有的情绪深深敛起,在宫人的引导下,朝着深宫苑囿走去。
他的背影挺直,步伐沉稳,却无端透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孤寂。
而在皇宫另一处较为偏僻安静的宫苑内,先太子妃正陪着如今的景王在院中晒太阳。
景王也已是个少年模样,容貌清秀,眼神却依旧懵懂茫然,手里无意识地拨弄着。
先太子妃温柔地替他理了理鬓角,柔声道:“姑姑为了国家,去打坏人了。我们要乖乖的,好好吃饭,好好读书,不能让姑姑担心,知道吗?”
景王抬起头,迟钝的目光缓缓聚焦,口齿含糊不清地重复着:“姑……姑……”
先太子妃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