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生杀
在医院养伤的几天没什么大的变故,风讯局势已经稳定,陆锦秀带着团队按期发布新版本就行。特派长官同齐委员相谈甚欢,第二天就乘专机回首都报告。
质询会结果的消息不胫而走,陆锦尧带领风讯获得的这场胜利,敲响了首都大刀阔斧变革巨头九夏决策层的首钟。
“到底年轻底子好,”齐委员正和陆锦尧在庭院里喝茶,“快痊愈了。”
陆锦尧妥帖地给外公奉上茶汤:“外公什么时候回去?要不要带锦秀去首都玩几天?”
齐委员笑道:“别以为我看不出你小子打什么主意,又想把人支开去陪你的小朋友?不会碍着你的,但是我确实得再留一段时间。我得到消息,首都让你接管九夏的命令马上就会来。这么大的事,外公得给你撑场子。”
“要去首都吗?太冷了,阿英受不了。”
老人家都被他的态度整无语了:“不去!首都器重你,派人来淞城,顺便威慑原先跟着恒基跑的那帮地头蛇。你小子,跟你爸一个样。”
齐委员用手点点他,没有责备的意思,反而很欣慰:“很多人到了高位就忘本,但是你们陆家人不一样,这也是我当初能把玉臻交给维德的原因。”
陆锦尧垂下眼:“我也走了很多弯路。”
“如果能换得后半生义无反顾地携手,倒也值得。”齐委员手上一顿,放下茶杯,“那天质询我见他在最后关头冲上来维护你,是个有脾气有主见的孩子。”
陆锦尧听出外公话里有话:“外公有什么要嘱咐阿英的吗?”
“从三年前那孩子搅得各家都不得安宁的时候,首都就已经注意他了。这回你们没什么沟通都能配合默契,既扳倒秦竞声又连坐九夏。”齐委员喝了一口茶,“首都看上的是你们两个。”
如果密切配合,几乎可以抵挡一切强敌;如果分道扬镳,又是对彼此最好的制衡。首都算得比谁都精。
陆锦尧对此非常无所谓:“除开锦秀和妈妈的份额,我的东西都是阿英的。首都想让他一起接管九夏我举双手赞成,但前提是他愿意,且不会太劳累伤到身体。”
想了想,陆锦尧又补充:“如果对他有好处,他的活我可以帮他干。”
“你这小子……”齐委员在外孙面前卸下了政客的严肃样,像个老小孩儿似的嘟囔,“我还说你要不要把恒基拿下来送他,再添点彩头当彩礼。现在这架势我倒担心你一分不剩。”
陆锦尧浅笑着,不作任何反驳。
齐委员板着脸踹他一脚:“诶!小子,都到这份上了,还不让人来见见我?我听锦秀说人家早就见过玉臻和维德了,怎么?怕我把他吞了?”
“哪有?这不是一直没机会,他身体也不好。他现在太瘦了,上回让爸爸见到拿着我数落了好久。”
谁能想到在质询台上沉静如水但大杀四方,在进退维谷的境地里也恨不得扒对手一层皮的九夏新晋掌门人,在面对至亲和挚爱时会是这副小孩模样。
在齐委员拧着眉毛胡子的注视下,陆锦尧无奈地叹气:“行。”
接到电话后不久陆锦秀就推着秦述英到庭院边,让人没地方躲之后飞速撤离现场。
秦述英只能硬着头皮礼貌道:“齐委员好。”
还没等齐委员开口,陆锦尧就先把他拉过来坐好,安慰道:“没事,外公很好说话的。”
齐委员:“……”
陆锦尧还很装腔作势地来了一句:“需要我回避吗?”
齐委员一吹胡子没好气地哼了一声:“你就坐着吧!”
茶箱里放着各色茶叶与干草,齐委员打开挑着,当惯了政治家的老人面对不那么熟悉的人时难免放不下架子,语气还是有几分威严:“身体有哪里不好吗?看看哪些茶忌口。”
秦述英正想回答没有,陆锦尧抢答道:“失眠,容易头疼和神经性耳鸣,身上有旧伤。最近冻着了不能喝太寒的,太热的也不行,他免疫力还没恢复好容易嗓子疼。熟茶可以,太苦的和发酵味重的都不要。”
秦述英:“……”
齐委员默默把压箱底的冰岛普洱撬开,亲自温杯烫盏。茶汤递到面前时秦述英顺从地接过,茶香氤氲在唇齿间,回甘和暖意充盈着口腔,一点也不苦。
“身体不好要养,有些事可以放手让锦尧去做。”齐委员重新给秦述英添茶,问他,“质询那天锦尧应该是让你不要露面防止被围追堵截,你怎么会突然出现?”
“特派长官想要的不过就是个确切的答案,与其让陆锦尧撑在台上解释半天,不如我直接现身。况且我说秦竞声还活着,总比陆锦尧说有说服力。”
齐委员笑道:“也是个干脆利落的孩子。但是那会儿也不急一时,怎么要辜负锦尧想保护你的一番好意?还是说,有什么你觉得更重要的事?”
秦述英沉默一会儿,都到这份上了也无需扭捏:“我看到他应激了,他眼睛又看不见,强撑在质询位上多一秒都是折磨。”
陆锦尧温盏的手一顿,齐委员冲外孙挑了挑眉。
“我刚才在跟锦尧说,首都看上的是你们两个人。锦尧最后能赢下这一局,你功不可没。恒基本来就姓秦,你拿回去理所应当。还看上哪些产业,只要在百分之五十的范围内,我都让锦尧划给你。”
齐委员语重心长:“以后你们还要一起走很远的路,两个太聪明太受瞩目的人走在一起,这些东西划分清楚。”
秦述英对这些没兴趣:“您看着办,我都可以。但是陆锦尧抢了一套我在淞城的房子,还麻烦还给我。”
齐委员差点被茶呛到,显然对自己外孙如此无赖掉价的行径感到震惊。
但同时也觉得,这小孩挺有意思的。
陆锦尧很无辜地看着他:“后来的装修费我出的。”
“你在委员面前能不能注意点影响……”秦述英想小声提醒他,看齐委员仰头望天自己心里也绝望了,破罐子破摔,“共同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