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番外九 宁令瑶:太和承志[番外]
光启元年,那个仓皇逃离京城的夜晚,宁令瑶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继承姐姐,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
即便后来姐姐登基,御极天下,她也从未想过。
姐姐总会有自己的孩子,即便没有,宗室之中也并非没有男丁,她从未敢奢望,姐姐的目光,会落在她的身上。
太初七年,那道册封她为镇国公主的旨意颁下时,宁令瑶心中涌起的无尽惶恐。
并非她不相信姐姐的决断,而是不相信自己。
她的一生,几乎都活在姐姐耀眼的光环之下。
姐姐是开国之君,是战场上无往不利的统帅,是朝堂上乾纲独断的帝王,功绩彪炳,如日当空。而她,不过是追随其后的影子。
后世史笔如刀,继任之君难免被拿来与开创者比较,她真的能担得起吗?真的不会辜负姐姐的期望吗?
幸好,姐姐给了她足够的时间。
从太初七年到太初二十五年,整整十八年。
姐姐手把手地教她理政,将她推入实务中锤炼,她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观察、实践中褪去青涩,终于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继任者。
太初二十五年,姐姐溘然长逝,她已经四十一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惶恐的少女,她有足够的能力,去接过姐姐留下的万里江山。
她想了很久,最终将年号定为“太和”。
太者,大也,承太初之基业;和者,谐也,寄天下安定、百姓祥和之愿。她相信,这也是姐姐内心深处最终的期盼。
通往太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事实上,从太初二十年她开始监国起,波折便已暗生。
那一年,姐姐力排众议,擢升苏轻帆为首辅,朝野皆言,陛下这是在为皇太妹铺路。
可对宁令瑶而言,却是一种压力。
与苏轻帆、与那些跟随姐姐从明州一路走来的老臣相比,她所做的,实在太少了。她缺乏足以匹配姐姐光辉的功绩,这让她在行使监国之权时,不免多了几分谨慎,甚至迟疑。
她只能更加勤勉,事必躬亲,力求在政务上不出纰漏。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她施展抱负之时,姐姐却忽然变了。
先是对待群臣越发苛责,动辄便是贬谪、罢官。连一向被姐姐倚为臂膀的苏轻帆也屡遭斥责,甚至在某次朝会,被当廷打了板子,姐姐甚至扬言要“废相”。
流言开始悄然蔓延。
都说陛下老了,开始变得刚愎自负,迷恋权位,不愿放手了。
宁令瑶不信。
她一生英明神武的姐姐,怎么会变成史书中那些昏聩老迈的君王?她亲眼见过姐姐如何爱惜人才,如何从善如流!
她试图去寻姐姐理论,可那一次,换来的却是姐姐勃然大怒,长达三个月的禁闭。
当她终于从禁闭中走出,感受到的是整个朝堂压抑的氛围,伺候一位年岁渐长心思难测的君王,是何等惊心动魄。
原本因姐姐威势而暂时蛰伏的各种势力,似乎又开始暗流涌动。
宁令瑶在太女府中独坐了一日一夜。
她想起了姐姐曾经的教导:“若未来某天,我变得丑恶不堪,沉溺权欲……我要你亲手杀了我。”
当时只觉不解,如今想来,竟是谶语?
不,她绝不会杀姐姐。
可她必须做点什么。
第二天,她带上了武毅公王猛子、首辅苏轻帆等一众核心重臣,径直闯入了姐姐的寝宫。
她跪在御榻前:“请姐姐安心荣养于后宫,政事,交由臣妹处理。”
宁令仪倚在榻上,目光扫过她,又扫过她身后黑压压跪倒的臣子,问:“你们,这是要逼宫?”
“非为逼宫。”宁令瑶抬起头,直视着姐姐“是为保全姐姐一世英名,护我太初江山稳固。请姐姐……成全。”
“成全?”宁令仪轻笑一声,“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