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第 202 章
林卓坐在厢房里,默默地拿着筷子,肚子空空的,很饿。但却没胃口,她杵着筷子,呆了一会儿,默默夹起一块瘦肉,味同嚼蜡地吃了起来。
一声悠长火车汽笛,穿透院墙,传进屋内,林卓恍若未闻,没滋没味地扒拉着大米饭。
而此刻,霍去病正站在月台上,那列即将载他远去的火车,正发出沉闷的低吼。
纵然已非初见,但如此近距离的面对这钢铁巨物,他心头仍会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凛然。
他曾以为这是某种失传的墨家机关兽,或是《山海经》中未曾记载的雷兽。但此刻——
他无暇深究。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车厢连接处与敞开的车门,迅速评估着上下车的路径与可能存在的监视点。
车轮轰隆隆的碾过铁轨接缝,发出规律而沉闷的“哐当”声。
霍去病靠窗坐着,身着一件半新不旧的深色长衫,手边放着一个不起眼的藤编提箱。这是他此刻的全部行囊。
胡掌柜的叮嘱言犹在耳:“车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切记,多看少问,勿争勿怒。一切锋芒,皆需敛藏。”
他选择了二等车厢。这里比拥挤不堪、气味浑浊的三等车厢整洁宽敞,又不像一等包厢那样封闭且引人注目。
车厢内,多是些穿着体面的小商人、政府的低阶职员。他的目光掠过不远处坐着的几名男子,他们虽着便装,但身姿挺拔,肤色黝黑,额上留着清晰的帽檐压痕,脚边的行李也打得是军营里才见的利落结。
看他们神情中带着一丝松弛,又拎着些点心匣子,霍去病心下判断,这应是几名休假探亲的中下层军官。
他淡漠地转过眼神,抽抽鼻子,空气中飘散着烟草、头油和皮革座椅混合的气味。
他如同一个最普通的旅客,目光平静地投向窗外。
车轰鸣着,将沧州城连绵的雨幕甩在身后。窗外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这片平原在连续十余日的雨水浸泡后,终于袒露出它湿漉漉的真容。
铅灰色的云层依然低垂,但天光已勉强透下,照亮了一片狼藉的大地,田野里,高粱、玉米的叶子,黄黄绿绿地耷拉着。
低洼处积着大片反光的水洼,铁道旁的泥土是饱含水分的深褐色,一切都湿漉漉的,仿佛能拧出水来。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土腥气和水汽,潮湿而闷热。
远处,日军土黄色的哨兵与碉堡,如同毒菌般从这湿泞的土地上生长出来,无声地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归属。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脑海中迅速勾勒出地形图。
他没有流露出任何异常的情绪,仿佛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当列车员领着两名日军士兵和一名点头哈腰的伪警察开始查验证件时,车厢内的谈笑声瞬间消失了,空气骤然紧绷。
日军士兵戴着眼镜,神色间带着倨傲,挨个审视着乘客的脸,对照着手中的证件。伪警察在一旁狐假虎威地吆喝:“都把证件准备好!皇军查验!”
检查到霍去病面前时,他平静地递上证件——一份证明他是“天津会友镖局”镖师的身份文书,以及一张通行证。这是他此刻的“甲胄”与“符节”。
日军士兵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又抬起眼,上下打量着他。霍去病微微垂下眼睑,避开了直接的对视,姿态放松,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平民面对强权时的拘谨。
那士兵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些破绽,但最终只是粗鲁地将证件塞还给他,用生硬的中文说了句:“下一个!”
霍去病默默收好证件,心中毫无波澜。胡掌柜的准备经得起查验,而他自己的表现,也完全符合一个行走四方、深知利害的镖师身份。
检查队伍过去后,车厢里恢复了低低的议论声,多是抱怨时局艰难,行路不易。
霍去病依旧沉默,但周遭所有的声音——商人对关卡勒索的抱怨,军官对部队调动的零星提及,甚至学生对时局的几句愤慨低语——都被他如同收集军情般纳入耳中,进行分析与甄别。
他闭上眼,像是假寐,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
天津,那个华洋杂处、龙蛇混杂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