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1 志愿者一号
棕榈泉康复中心(ELimRehabCenter),行政前台梅琳达(Melinda)看着梁思宇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一个娇小的黑发女孩。
她穿着厚冲锋衣,扎了个随意的低马尾,半张脸裹在围巾里,也就停车场几步路,似乎就被寒风吹得睁不开眼,眼角有些微红。
他低头看她,抬手快碰到她围巾又放下:“还好吗?刚才风有点大。”
这栋医院在上东区,是历史建筑,没有地下停车场。
许瑷达缩着脖子吐槽:“那是有点大吗?那简直像手术刀一样锋利。”
对加州人来说,纽约的强冷风真的太不友好了,尤其东河沿岸这段,寒风里还带着冰晶。
不过进到室内,就舒服多了。暖风柔和地吹拂,带着一股青草味,像是雨后刚割过的草坪,一下让人忘记外面的寒冬。
这香味和她上辈子去过的长岛院区一模一样。她原以为那是草坪的味道,现在才意识到,居然是定制香氛。
她抬头一看,这里和长岛院区的自然风有所不同,更像是艺术画廊。燕麦色的石材,灯光柔和,没有医院的冷感。
前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松鹤图,几只白鹤工笔细绘,极为优雅。
这是,法式中国风?应该是他母亲克劳迪娅的审美,他家长岛别墅小会客厅的屏风也是这种风格。
梁思宇对她解释:“爸爸想让这里温馨自然些,让人更放松。二楼有几个治疗间,主要做运动康复治疗,三楼有八间病房。”
这是个小型的康复医学中心,地产是家族基金会自持,专注优质服务和体验,有接近五十年传承,客源稳定。
在长岛,他们还有一个规模稍大的院区,拥有约三十间病房和更完善的设备。
近十年,他们还和一家乡村俱乐部联合经营,提供运动放松、芳香疗愈、水疗等服务,丰富客户体验。
梁思宇走到前台:“嗨,梅琳达,这是Ada。”
梅琳达跟两人打个招呼,把临时工卡递给他们,方便他们出入医院和就餐。
她引着他们向电梯走去:“实验间在四楼,梁董办公室旁边,这样比较安静,不会有人打扰。”
梁思宇微微挑眉,他还以为会在二楼神经康复训练室里面那个隔间呢。
在爸爸办公室旁边?那间不是VIP访客室吗?不过他没多问什么,只说了句“谢谢”。
许瑷达一边走,一边解开围巾。他伸手接过,又说:“书包也给我吧,还有外套。”
梅琳达先去按了电梯,回头看他们,暗自感叹,从没见过Ned这么细心。他的礼貌修养当然没得说,但不常有礼仪以外的“服务意识”。
她引着两人上了四楼,到了“实验间”,刷卡开门,把门卡交给梁思宇,看他点头,她就干脆利落地离开了。
她知道,Ned对医院和仪器都很熟悉,高二起就来实习观摩,喜欢自己工作,不喜欢被额外照顾。
他来了许多次,但除了几位资深老员工,其他人并不知道他是理查德的小儿子。
梁思宇引着许瑷达进了屋子。这间原先是VIP访客室,铺了厚厚的地毯。
房间中间是面对面的真皮单人沙发,胡桃木小圆几。和门同侧的墙柜里,茶具、水具、冰箱一应俱全。
最里面的书桌上,则摆好了他们需要的信号采集器和电极。
许瑷达拿出电脑,正要走向书桌,他却唤她:“Ada,先喝杯热茶吧,你手都冻僵了,不是吗?”
她微微一僵。讨厌的纽约人!
上辈子,跟他在一起后,她慢慢爱上了热茶,甚至在他妈妈的推荐下,常备了好几种花草茶。
莫名其妙地,进到这里,她总是想起他的父母——明明上辈子和他们的交集也不算太深,只是礼貌客气地一起过了几个假日。
她心不在焉地喝了杯热茶,定了定神,强迫自己专注到项目上,她是来做科研的,不是来想这些陈年往事的。
她连好转接线,打开软件,设备一切正常,接口响应顺畅。
“开始吧?”她转头问。
他把羊绒衫脱掉,只留一件短袖T恤,把单人沙发搬到书桌边,又取出电极贴片、酒精棉片,一一放好,才在沙发上坐下。
她一看他的左右手臂对比,忍不住笑了。为了数据采集,他提前给右臂用过脱毛膏了。
他微微仰头盯着她:“不许笑,我可是项目的一号志愿者。”——没有伦理审批前,他们只能采集自己的数据。
“谢谢你,志愿者一号。”她又笑了两声,才正色打开实验记录表,迅速记了两笔。
“屈肘。”她站在他身前,发号施令。
要贴电极,得先确定每块肌肉的肌腹,需要参与者配合动作,收紧该肌肉,以便准确触诊定位。
第一个电极最简单,贴肱二头肌,这块肌肉他练得很漂亮,形状饱满。
她指腹轻按肌肉中段,抬头问:“这里可以吗?”
她之前做过几次,但是肯定没有他这种医学生精准。
“当然。”他迅速回答。
她手指一触,他不由绷得更紧了些。她先用酒精片擦拭,再把电极贴好。
“下一个,指伸肌。”
他自觉转动小臂,露出背侧,做了伸掌姿势。
她一边念叨,一边去找肌肉:“从肱骨外上髁处,到指背腱膜。”
她的指尖轻轻落在他小臂,顺着肌肉纤维的走向,微微按压着往下滑动,停在一点,“这里可以吗?”
他指挥道:“往尺侧再偏三毫米。”
“尺侧?”她皱了皱眉,还在脑中对比着方向。
他低低一笑,温热的大手直接握上来,把她衬得像个玩具小人。
“这里。”电极片到了合适位置,他收回了手。
她微微脸红,也不知道是为自己的不熟练,还是为其他的。
“下一个是……哦,指深屈肌,握拳。”她有点磕绊。
这是个略微深层的肌肉,他微笑着,又给她指了一下位置。
估计她上次贴电极还是在本科做研究助理(RA)的时候,后来就只写代码去了,许久没操作,生疏得厉害。
最后一处是旋前圆肌,在肘下2到4厘米之间,偏手肘内侧。他做出旋前动作,她探向他手肘内侧。
他却忽然一僵,汗毛直立。她划过的那一小片,仿佛点亮了一条灯带,那串电流传到胸口,传到更深处,引起一片震颤,蛰伏许久的秘密即将复苏。
“Ada!”他急促地开口,伸出左手要电极贴片:“我自己来吧。”
他接过电极片,和她柔嫩指尖相触的一瞬,又觉意驰神移。
他只能深呼吸,赶紧默背肌电原理,试着把那点悸动压下去,自己贴好最后一枚电极。
她看着屏幕上的波形,几秒后皱了眉,怎么老在跳动,不禁回头问:“你在紧张什么?”
“可能……太久没贴电极了。”他极力保持平稳的语调,继续深呼吸。
没人说话,房间安静下来,只剩他略重的呼吸声。
她突然明白了什么,耳尖发红。
终于,波形慢慢稳定下来。
她重新转回去,确认摄像头对准了他,调出提示音。
“好,那第一组:握拳、张开。每个动作四秒,一共十次,看看信号稳定性。”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数据采集。
这组完成后,她抱着笔记本电脑,把椅子拉过来,让他来确认波形标注。
他习惯性想伸手接电脑,被她喝止:“别乱动,小心电极。”
电极一旦移位,数据就废了,得全部重新开始。
她已经写好脚本按时间做了自动切分和初标注,但仍需要核对每一段的波形。
他们凑到屏幕前,一起看。
他指一下第七次:“这次有动作延迟,有点分心。”
她依言打上标签“动作延迟”,想了想又说,“还是做一个屏幕提示语吧,只有语音提示好像是容易分心。我写个小脚本,马上搞定。”
等Ada做好屏幕提示语后,他们进入正式采集。正式采集不能这样中途暂停打标签了,而是采取同步视频录像,下午再一起打标签。
梁思宇做了七组不同动作,每种都要40次,最后又做了两组随机混合动作,加上组间休息,整套下来,整整一个半小时。
他设计实验流程时,已经知道今天不会轻松,但没想到,结束后会有这么明显的乳酸堆积。
很多腕部小肌群动作看着简单,但要慢速、稳定、无颤抖,极易带来疲劳。
她把电极片一一摘下,在接触手肘内侧时,格外轻。
他甩甩手放松,舒展一下自己的右腕,指尖微微颤抖。
没想到,她转身回来,手里拿着冷敷贴,利落地撕开包装,先贴在他前臂两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