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章 西风东渐启新篇
北京的春天来得迟,但总统府西花厅里的几盆水仙却开得正好。向拯民正批阅着奏章,忽然侍卫长快步进来,神色有些古怪。
"总统,礼部刚接到天津急报...码头上来了几条怪船,挂着从没见过的旗子,下来一群红毛绿眼的人,说要...要觐见华夏元首。"
向拯民笔尖一顿,抬起头:"红毛绿眼?"
"是,说的叽里咕噜,没一句听得懂。好在有个懂闽南话的通译,说是什么...葡萄国和荷兰国的使者。"
站在一旁的覃宏武眉头一皱:"莫非是前些年骚扰福建沿海的那些番鬼?"
"不急,"向拯民放下笔,"既然打着使节旗号,就先以礼相待。让礼部好生安置,我明日见他们。"
第二天,西花厅特意撤去了屏风。当那两个欧洲使团走进来时,在场的华夏官员都暗自吃惊。葡萄牙使者安德拉德穿着紧绷绷的蕾丝领礼服,荷兰使者范德堡则是一身醒目的橙色呢绒外套,两人都戴着扑了**的假发,在这中式的厅堂里显得格外突兀。
通译结结巴巴地转述:"葡国使者说...代表他们国王,向东方伟大的皇帝致意..."
"纠正一下,"向拯民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这里不叫皇帝,是总统。"
安德拉德通过通译表示,希望与华夏建立正式通商关系。范德堡则递上一份长长的货品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毛纺料、玻璃器、自鸣钟等物。
"我们愿意用这些,交换贵国的丝绸和瓷器。"范德堡努力挤出一个友好的笑容。
向拯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对身旁的覃玉低声交代了几句,然后对使者们说:"远来是客,请先在驿馆歇息。通商之事,容我们商议。"
使者退下后,覃宏武第一个开口:"总统,这些西人狡诈得很。嘉靖年间他们就强占澳门,天启年间又占澎湖,不可不防啊!"
"防自然要防,"向拯民踱到窗前,"但你们注意到没有?他们船上的火炮,比我们的射程要远;他们呈上的自鸣钟,机巧精密。若一味拒之门外,岂非固步自封?"
一直在旁记录的柳明抬起头:"或许可以效仿唐宋盛世,设市舶司,既通商贾,又严加管理。"
"这个主意好!"覃玉接过话,"但要更进一步。既然要与西人打交道,不如专设一个外交部,选派精通夷务的人才,专门处理这类事务。"
三天后,华夏共和国外交部正式成立。首任外交部长由精通多地方言、曾在沿海与西人打过交道的陈远帆出任。
陈远帆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驿馆回访欧洲使者。他不仅带了通译,还特意带上赵磊——这位华夏商帮会长一进门,职业本能就让他开始评估使者们带来的样品。
"陈大人,"赵磊悄悄扯了扯陈远帆的衣袖,"您看那荷兰人带来的呢子料,织得确实密实,要是能弄明白他们的织机..."
第二次正式会谈时,陈远帆开门见山:"两位使者,我们愿意与贵国通商。但须依我方规矩:一、所有商船须在指定港口停泊,接受检查;二、交易须按我方定价,不得强买强卖;三、须遵守我国律法,不得传播邪教,不得滋扰百姓。"
安德拉德和范德堡对视一眼,这些条件比他们预想的要严格,但总算打开了这个庞大市场的大门。
"我们接受。"安德拉德起身抚胸行礼,"愿东西方之间,从此友谊长存。"
接下来的几个月,北京城西突然热闹起来。覃玉亲自督建的"欧洲商馆"拔地而起。这是一片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馆舍,白墙青瓦,却开了玻璃窗,室内摆设既有明式家具,又有西式壁炉。
赵磊的商帮最先行动起来。他派侄子赵明远带领一支商队,满载丝绸、瓷器和茶叶,与葡萄牙商船进行第一次正式交易。
"叔父放心,"赵明远临行前信心满满,"我打听清楚了,他们最喜景德镇的青花瓷和闽地的红茶。"
交易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葡萄牙人带来的不仅是银币,还有几大包奇怪的白色絮状物。
"这是何物?"赵明远捏着一撮问。
"棉花!"葡萄牙商人费力地解释,"印度产的,比你们的丝绵便宜,保暖也不差。"
更让赵明远感兴趣的是一种叫做"橡胶"的奇特材料,产自南洋,弹性极佳,葡萄牙人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