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第 193 章
然而,霍去病迎向那审视的目光,脊背挺得愈发笔直,眼中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有一种被点燃的兴奋。
“先生所虑,正是兵家要害。故而,某方才只言‘知彼’为要,未言其为‘唯一’。”
他语气坚定,“利器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正因其险,才更需掌舵之人心智坚毅,不为幻象所迷。真消息,假消息,如同战场上的虚实之阵。破阵之法,在于多方印证,在于常识判断,更在于……一颗无论听到什么,都始终保持冷静的统帅之心。”
先生缓缓向后,靠上椅背,目光紧紧锁住着霍去病,将这个极具压迫感的审视姿态维持了三秒,才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为将者,五德皆备,智信仁勇严。”
他念出古训后,随即话锋如刀,“但多少名将,就败在一个‘智’字上。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依赖自己的聪明,反被聪明所误。”
他的目光依旧锁定霍去病:“你能在畅想‘神器’之时,仍不忘‘统帅之心’这根定海神针……林定远同志,你跨过了第一道,也是最危险的一道坎。
这也是我们整个事业,在血与火中总结出的铁律——永远保持独立思考,永远相信事实判断,永远不要被任何来源的情报,牵着鼻子走。情报是工具,你,才是执刀之人。今天,你把这句话,吃到骨头里了。”
他看着眼前这位眼眸灼热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审视电报与电话的目光,全无普通士兵看待工具的寻常,分明是统帅在审度一种足以重构战争模式的根本性力量。
这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对战争核心要素的精准把握,绝大多数军官终其一生,也只是在使用情报,而他,却已参透了这个时代“知彼”的真正内核。这样的洞察力,在一个如此年轻的“镖师”身上,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先生镜片后的目光微动,指节开始无意识地在桌上轻轻叩着。
他看着霍去病的目光里,欣赏之色愈发浓了,却也添了几分凝重。
这是个帅才的苗子啊,他想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战场的脉络。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敲打。
“利器,人人都想用。”先生的声音平稳、冷静:“但利器往往也最沉重。你想用它,就得先有能挥舞它的臂膀,和能守住它的基业。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霍去病目光湛然,毫无迟疑,沉声道:“某省得。无根之木,岂能参天?故某之第一步,非是求此‘神器’,而是先铸‘臂膀’,再筑‘基业’待保安队成军,能以沧州、天津为基,如楔子般钉入敌之腹心,令其寝食难安。届时,敌之‘利器’,便是我等之利器——夺其电台,为我所用,断其线路,毁其耳目。先立于不败,再图敌之所有。”
先生听他说出“先立于不败”五字,眼中欣赏之色几乎要满溢出来。
此子不仅见识高远,心思更是沉静,深得“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兵家精髓。
他微微颔首,顺势引导:“善!‘立于不败’是根本。然则,主动出击之时,你又如何确保这刚刚铸就的‘臂膀’,不会因锋芒过露而折损?”
霍去病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几乎不假思索,应声答道:“至于不伤自身,唯有八字:动若雷霆,隐若尘埃。一击之后,远遁千里,令敌莫知我所攻,莫知我所守。保安队明为镖师,便是最好的‘尘埃’。”
先生缓缓点头,沉默片刻,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很清楚险恶。那么,林同志,你为何愿置身于此地,行此九死一生之事?”
这个问题,让霍去病的目光变得幽深了,仿佛穿透了墙壁,望见了遥远的地方。
“某自幼习读史书,知我华夏血脉,绵延数千载,非因天眷,实赖一代代仁人志士,于危亡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