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再来一单
李桂花被训得哑火,她憋了一整晚。
就想赶紧到天亮,见到孟月和陈牧二人时,再从旁打听,昨夜是为了啥。
可等早饭上桌,一家人整整齐齐,却唯独少了个陈牧。
“夫君今日要看诊的陈员外家,是在益京城远郊,天蒙蒙亮就出门了。”
孟月轻描淡写,脸上也看不出来情绪。
孟月就去帮着看医馆。
娘家来信,又要两个外孙回去住,孟月想,暑假快结束了,回去放松也好。
于是弟弟孟亮来接时,两个大孩子都跟着走了,家里就只有阿绯一个,婆婆轻松很多。她要帮着看医馆,只抓药,不看诊,闲的时候就抄书。
这是第二批要交的《三字经》,她速度快了很多,字也好看,算算到月底就能再拿两贯钱,就干劲十足。
抄了半柱香的功夫,孟月满意地看着面前厚厚的一沓纸,打算喝口茶歇一歇。
不过,她瞥到了药铺柜子上那些写有中药名字的标签纸已经旧了,还有些卷了边,于是她就打定主意,等歇够了,就把这些都全部写了换一批。
只当是对陈牧的“投桃报李”罢。
但不想,还有好事。
未几,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走进医馆,孟月一口茶还在嘴里,便不着痕迹地迎上去,还以为他是来抓药的:“我家夫君今日不在馆内,我也可以帮忙抓药,还请您拿一下药方来,再稍坐片刻……”
“不,大娘子误会了”,那人微一欠身,嘴上说着抱歉,“我是专程来找您的。”
“哦?”孟月来了兴致,专程来找她?莫不是从娘家那边来?知道孟家也开医馆?
她却猜错了,这人自说姓吴,因家中有缠绵病榻的老母亲,所以是济安堂的常客,前几次来时,有一两回就见陈牧在抄书,就说家中有两本书是家中老母亲年轻时留下来的书,想请他也帮忙抄一下。但陈牧却先是回绝了,后又跟他讲,自家娘子抄书的字体更娟秀好看,而且都是女眷,更为合适。
孟月想着如今该是在城郊的某个人,心里道,早知就不和他吵这一架嘛。
眼见新的一单快有眉目,她心情也好了,昨夜吵架的怨气也就随着铜臭味飘远。
“如今一看,娘子的字,果然有棱有角,笔力中见风骨。”
这就是“正合我意”的意思喽。孟月面上带着浅笑,这是她反而不再多言多语地急着推销自己,就等着客户自己下定决心——可她心里早就沉不住气啦!
还好,吴员外并没让她等太久,“家母七十大寿时,我想将它作为寿礼送出,还请大娘子竭尽全力,一月为期。”
“行。”
吴员外等了半晌却又欲言又止,“大娘子怎么不问酬劳,就答应得如此爽快?”
“万一我故意把价格压得很低,您岂不是亏了?”
“您不会这样做的。”孟月话说得笃定,接下来的话是真的发自内心,“能为令堂寿辰颇费心思,您一定是至情至性的端方君子,怎会因几个铜板就坏了您的美意?”
吴员外感受到了她并非商业互吹的技巧,也大受震动,便道是来找她之前已经去各大书肆书行摸了摸行情,“但这两本都是家母之珍爱,便按每十字三文钱吧。”
孟月看了一眼那两本书,一本是《古方遗珍》,另一本是《大晏风物考》。
从前者看来,老太太年轻时没准是位了不起的医家;而后半生困于内宅,后者便被时常翻阅,都卷起了毛边,实在是不成,而老太太又最离不得手,吴员外才想了找人重新誊抄,以尽人子的一点孝道。
“您给的价格已经很高了,跟老夫人比起来,我们都是晚辈,我们也就少一钱,按十字两文算,只当是沾点喜气,添个彩头。”
这下更是皆大欢喜,孟月抄了一段时日的书,拿在手上轻轻一翻看,再一掂量,就已经估摸出两本书的字数总量——
《古方遗珍》大概有五千字;后者要详细些,还有些很需要些绘制功夫的路线和地形图,林林总总万字有余。算下来完成后也有三贯钱,那也是不少了呢,而且还卖了吴员外一个人情,往后肯定也会有其他的订单的。
天擦黑时,陈牧背着药箱回到医馆,便见孟月一脸喜色地迎上来,说完了白日里的事,还特意给他掺了茶,道了一声:“夫君辛苦”,他已经很是满足。
“娘子今日也劳累了,收拾收拾,咱们回家去吧。”
只要孟月不跟他扯“我挣的是我挣的,你挣的归你挣的”,就万事大吉。
而孟月自然也知道,他今日可是自己再签一单的“大媒人”,而且还是那么久之前就开始“牵的线”,她就没有再继续跟他生气,毕竟到时候三贯钱入账,可是一大笔呢,她的匣子里装满了,也是可以放在他给自己放每月的钱的匣子里嘛。
过日子,钱能解决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嘛。就算是后世,小部分的人会签婚前协议,但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都是两个人一起挣钱,一起养孩子,更不要说仿唐仿宋的架空朝大晏了。
陈牧虽然木讷,但也说的有几分道理,他们两个人不论谁往家挣钱,不就是想多给家里攒点钱嘛。
想通以后,钱财归属问题暂且搁置争议,而是花大力气去抄老太太的书。
六十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孟月在抄书的过程中,特意将字写大了点,一页的字数至少比之前少了一半的字,就是怕老太太看不太清,影响用户体验。
这样一来,孟月抄书的成本就要大很多,因为册书变多了嘛,《古方》这本抄了三册,《风物考》这本抄了六册,因为是生日礼物,她还特意找岳三娘拿的比较厚的纸。
但她算过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