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青山依旧故人新
章节引语:
十年踪迹十年心,踏遍山河见太平;
故人相逢皆一笑,方知此处是归程。
---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靖康元年。十年间,燕青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登过昆仑雪山,到过南海琼崖,在塞外与大漠孤烟为伴,也在江南与小桥流水相邻。
这年春天,他正在终南山中拜访一位隐士,忽然收到卢俊义的来信。信中说梁山即将举行立寨三十年大典,邀请他回去一聚。
燕青算了算时间,自己离开梁山确实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他虽然云游在外,但与梁山始终保持着联系。知道兄弟们各自安好,知道靖安军日益壮大,知道八百里水泊更加繁荣。
他决定回去看看。
再回梁山,已是暮春时节。船行水泊,但见水面更加开阔,码头更加繁忙。新建的望楼高耸入云,水寨连绵数十里。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梁山更加气势恢宏。
船刚靠岸,就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
"小乙!你可算回来了!"
燕青抬头,但见码头上站满了熟悉的面孔。卢俊义、吴用站在最前,身后是林冲、秦明、呼延灼等一众老兄弟。令人惊喜的是,连远在海外的李俊也特意赶了回来。
"员外!学究!诸位兄弟!"燕青快步上岸,与众人相见。
卢俊义拍着他的肩膀,仔细端详:"十年不见,小乙风采更胜往昔啊!"
吴用摇着羽扇笑道:"我早算准你今日必到。"
最让人惊讶的是李逵。这个曾经的莽汉,如今已是靖安军的一名统制,虽然依旧声若洪钟,但举止间多了几分沉稳。
"铁牛兄弟变化不小啊。"燕青笑道。
李逵挠头憨笑:"都是卢员外和学究教导得好。"
众人簇拥着燕青上山。但见山路拓宽了,铺上了青石板。路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学堂里书声琅琅,医馆前秩序井然,工坊区机器轰鸣。俨然一座繁华城镇。
"如今梁山治下有百姓十万,精兵五万,战船千艘。"卢俊义不无自豪地介绍,"朝廷特许我们自征赋税,自设官吏。"
燕青注意到,在聚义厅旁新建了一座忠烈祠,供奉着宋江的灵位,香火鼎盛。
当夜,山寨大摆筵席。不仅众头领到齐,连他们的家眷也来了不少。燕青见到了林冲的儿子、徐宁的女儿,甚至张清的儿子张念青都已经是个俊秀少年。
"念青,快来见过你燕青叔叔。"张清招呼儿子。
少年恭恭敬敬地行礼:"侄儿常听父亲提起叔叔的事迹。"
燕青扶起少年,心中感慨万千。前世这些孩子们大多未能长大成人,这一世却都能健康成长。
酒过三巡,卢俊义起身道:"今日众兄弟齐聚,除了庆祝立寨三十年,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
他看向吴用:"学究,你来说吧。"
吴用含笑起身:"经过十年经营,我们在南洋的基业已经稳固。李俊兄弟在暹罗被封为镇南王,童威、童猛在占城也站稳了脚跟。"
李俊接话道:"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通了通往天竺的海路。往后,咱们梁山的商船可以直达西洋了。"
燕青这才明白,原来梁山这些年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
宴席持续到深夜。燕青与几位老兄弟坐在观星台上,追忆往事。
林冲感慨道:"想起当年在东京做教头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秦明接口:"若不是小乙兄弟,我们恐怕都要重蹈覆辙。"
说到动情处,众人都沉默了。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身上。
良久,卢俊义道:"小乙,这次回来,就别走了吧。"
众人都期待地看着燕青。
燕青望着山下万家灯火,缓缓摇头:"员外,诸位兄弟,梁山有今日,是你们的功劳。我的使命,十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他站起身,指着远处的星空:"这十年云游,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梁山是你们的归宿,但不是我的。"
吴用轻叹:"就知道留不住你。"
次日,燕青逐一与兄弟们话别。
在忠烈祠,他为宋江上了炷香:"公明哥哥,你看到了吗?梁山...很好。"
在学堂,他给孩子们讲了堂课。下课时,张念青追出来问:"燕青叔叔,你还要走吗?"
"是啊。"
"为什么不留下来?大家都希望你留下。"
燕青摸摸少年的头:"因为叔叔要去看看,这个我们守护下来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
最后,他来到金沙滩。众兄弟都来送行,与十年前一般无二。
卢俊义递过一个包裹:"这里面是各地靖安军分舵的联络方式。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兄弟们照应。"
吴用送上一卷书:"这是我新著的《水浒新传》,记载了这一世的故事。"
最让燕青意外的是,李逵送给他一把短剑:"这是俺亲手打的,带着防身。"
燕青一一谢过,登上来时的小舟。
就在船要离岸时,忽然听见马蹄声疾。但见一骑快马驰来,马上之人高喊:
"燕公子留步!陛下有旨!"
来的竟是王都知。他手持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逍遥侯燕青,功在社稷,德被苍生。特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大宋疆土,任尔逍遥。钦此!"
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丹书铁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