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天罗地网
五月底的登州府,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掠过丹崖山麓,带着夏日特有的湿润与凝重。
位于蓬莱县城北侧的备倭城,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雄踞于山东半岛最北端的山海之间。
这座历时半年扩建而成的军事要塞,依山傍海,气势恢宏。北临苍茫黄海,南接繁华的登州府城,已然成为大明北方海防体系不可或缺的战略枢纽。
作为皇帝新设立的三支帝国水师之一,登莱水师为了容纳暴涨的舰船,经过半年的不断扩建,才达到如今的规模。
一眼望去,晨光中军港内人声鼎沸、桅杆如林,数百艘战船整齐列阵,桅杆如林,帆影蔽日。
新修筑的青石码头绵延数里、平浪台和防浪堤组成完善的防御体系,形成一处封闭性极佳的军港。
唯一出海通道的水门两侧,炮台上架设的数十门重炮在曙光中泛着冷光,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总兵府内,沈有容刚结束清晨的操练,额角还带着汗珠。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鬓角已染霜白,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锐利如鹰。
此刻,他正站在一幅巨大的海图前,手指沿着渤海湾至济州岛的航线缓缓移动,眉宇间带着深思熟虑的神情。
“报!“亲兵统领赵武快步而入,手里捧着一卷缴获清单,声音带着几分兴奋,
“大人,巡海分舰队回港了!共俘获走私船十三艘,缴获粮食五千石、生丝六千斤,还有倭刀三十柄、硫磺一千五百斤,另有金银若干。“
沈有容微微颔首,神色平静。自陛下密令加强倭国航线管控以来,登莱水师每月都能截获大量违禁物资,这样的战报已是常态。
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实行“大明商船十税一,外番船只十税二“的新政后,不仅走私得到遏制,合法贸易反而日益繁荣。
登莱水师提供的护航保障,让商贾们安心往来,沿海各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按例处置。”沈有容沉声道,“八成缴获解送京师,一成分赏有功将士,一成送交登莱巡抚衙门。”
他顿了顿,补充道,“受伤的弟兄们多加抚恤,阵亡者的家眷要好生安置。”
“得令!”赵武躬身领命,快步退出。
沈有容踱步至窗边,望着繁忙的军港,不禁感慨万千。他想起去年面圣时的情景,那位年仅十五的皇帝指着海图,眼神亮得像燃着的火,
“海上疆土,关乎国运。朕要的不是只能守着家门口的水师,是能纵横四海、护我商路的雄师!”
那时他还暗忖,这不过是新帝初登位的豪言,可如今才一年,登莱水师已从“粮饷难继”的窘境,变成拥有五万水兵、五百艘战船的雄师,这般转变,让他这位老将时常觉得像在做梦。
特别是今年以来,他接到陛下密旨,要求加强对倭国的侦查和航线控制,配合锦衣卫在倭国展开行动。
为此,他已经派出一支分舰队在济州岛建立前进基地,囤积粮草军械。这一举动甚至引起了朝鲜的警觉,特地遣使前来试探,生怕天朝要对朝鲜用兵。
“总兵大人,“副将周云鹏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两份塘报,
“青岛、威海两处分基地来报,新筑炮台已全部完工,济州岛那边也在建设中,倭国方面暂无异常动向。至于朝鲜的使者,听闻陛下大胜建奴的消息后,已经悄然返国了。“
沈有容闻言轻笑,指尖叩了叩案角:“朝鲜向来见风使舵,如今咱们水师卡住济州岛,他们的粮船、商船都得看咱们脸色,而且陛下神威,在辽东全歼敌寇,此时还哪敢多嘴?”
正说着,一旁的参军文书呈上簿册,“启禀总兵,本月税银共计三十三万七千两,已按例入库,并由军士押送回京。“
这个数字让沈有容暗暗心惊。仅仅半年前,登莱水师还时常为粮饷发愁,有时甚至要拖欠士卒的饷银。如今在陛下新政下,不仅将士们粮饷充足,更能反哺朝廷,这样的转变着实令人感慨。
他合上簿册:“走,去军营里看看。”
他信步走出总兵府,来到校场上。水兵们正在烈日下刻苦操练,喊杀声震天动地。“见过总兵大人!“
官兵们见到他,纷纷肃立行礼。
沈有容摆手示意他们继续训练,望着这些精神抖擞的年轻将士,他心中涌起一阵豪情——能够追随这样的明主,实乃武人之幸。
海风吹拂着战旗猎猎作响,沈有容极目远眺,在这位老将心中,一个信念愈发坚定:追随陛下,大明水师终将纵横四海,再现万国来朝的盛景。
正看着,赵武匆匆赶来,压低声音道:“大人!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李默到了,在堂内候着,说有陛下密旨,十万火急!”
沈有容神色一凛,整了整衣冠,快步返回总兵府。
堂内,一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千户肃立堂中,腰佩绣春刀,神色冷峻。
见沈有容进来便拱手行礼,从怀中取出一封盖着“天子行在”火漆的密信:“沈总兵,陛下密旨,需您亲启。”
沈有容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