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小说网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415章 九边十三镇


天启元年,十一月末。
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呼啸着掠过京城的灰瓦屋顶。家家户户早已用桑皮纸糊严了窗缝,门帘也换上了厚实的棉帘子。虽说还没到呵气成冰的时节,但街巷间往来的行人无不缩着脖子,脚步匆匆。
在这个本应是万物萧瑟的时节,京城内外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
随着朱由校对帝国都督府辖区的最终划分与部署落定,驻扎在京畿的数十万禁军闻风而动,不畏寒冷,闻风而动,依令成建制地开拔,奔赴各自指定的驻地。
那景象,是许多京城老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从清晨到日暮,甲胄碰撞的铿锵之声便震彻了街巷,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声撼动着大地。装载着粮草与军械的辎重车辆一辆接一辆,在主要官道上汇成铁流,绵延数十里,几乎看不到首尾。
凛冽的寒风中,无数面猩红的旌旗猎猎作响,旗面上统一的“大明禁军”字样,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目,也宣告着一场自上而下、前所未有的变革,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
如此规模的军事调动,毫无遮掩,也根本无需遮掩,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京城,成为茶楼酒肆、朝野上下热议的焦点。
御前参谋司与帝国大都督府这两个机构刚刚成立,就以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昭告了自身的存在和地位。
这道谕令不仅宣告延续了两百余年、早已弊病丛生的大明卫所军制将被彻底革新,更是直接调动了数十万京营精锐分赴各地关键防区,接管地方防务。
最让朝堂诸公心惊肉跳的是,如此关乎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庞大军队调动,完全不经过内阁票拟、兵部覆议的传统流程。
仅凭皇帝御印、大都督府兵符与御前参谋司三方核准,,直接下发至各军便可生效,直接下发至各军;这在大明近百年的**运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先例,是对整个文官执政体系的巨大冲击。
举朝上下,在最初的哗然与错愕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力的沉重。但凡有点**嗅觉的人都看得出,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那位年纪虽轻,却已御驾亲征、在辽东大破建奴,携赫赫军功而归的少年帝王,用最粗暴的方式,亲手砸碎了文官集团花费百余年时间为皇权精心编织的牢笼,将帝国最绝对的武力,重新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势君权时代,已然降临。从今往后,这大明的朝堂,再也不是那个皇帝连调动京营一兵一卒,都需看文官脸色、经历漫长扯皮与讨价还价的时代了。
而帝国大都督府的重建,以及此次禁军分驻各地的调动,标志着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已不满足于仅仅控制北直隶一带,而是要将皇权的触角,坚定不移地伸向大明的每一寸疆土。
而在帝国的北部边疆,那条后世常称的“大明九边”防御体系,其实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明初九个军镇的规模。
明初定鼎之后,为抵御北元残余势力,朝廷沿长城一线设立了九大军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依次为:
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又称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边九镇”的防御体系由此奠定,成为守护中原腹地安危的生命线。
然而,“土木堡之变”经过大明留学生的一顿霍霍,使的大明北部边防遭受重创。至明世宗嘉靖皇帝时,为强化京畿核心区域的防护,应对俺答汗的威胁,朝廷又增设了昌平镇与真保镇,“九边”遂演变为“九边十一镇”,构成了京畿外围相对紧密的双重屏障。
待到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中后期,西北蒙古各部再度蠢蠢欲动,而东北的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带领下悄然崛起,边境压力骤增。
朝廷不得不再次对防务体系进行大幅度

上一章 目录 停更举报 下一章
小说推荐: 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大逃荒!全家齐穿越,手握空间赢麻了! 半生不熟 小领主 还爱他! 反派不想从良 非职业NPC[无限] 病美人和杀猪刀 灵卡学院 迷津蝴蝶 大宋市井人家 少女的野犬 和嫡姐换亲以后 在O与A中反复横跳 开局为神子献上名为“爱”的诅咒 从鱼 吃瓜吃到自己死讯 还有这种好事儿?[快穿] 跟全网黑亲弟在综艺摆烂爆红 年代文炮灰的海外亲戚回来了 拆迁村暴富日常[九零] 风月无情道 强者是怎样炼成的 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姐姐好凶[七零] 肉骨樊笼 动物世界四处流传我的传说[快穿] 草原牧医[六零] 龙凤猪旅行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