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蛛丝马迹
下了一整夜的雨,次日清晨,一股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立政殿的书案上,却驱不散萧玥眉宇间的凝重。
书仪悄步进来,脸色比昨日更加严肃。她手中捧着一份薄薄的卷宗,低声道:“殿下,内侍监记档房那边,奴婢以核对往年赐物规制为由,调阅了永光年间部分赏赐记录。关于那类银香囊,记录颇为模糊,只提及永光五年左右,尚服局确奉先帝特旨,精制过一批精巧器物,用以赏赐有功臣属及外邦。但具体名录并未详细载明。”
萧玥接过卷宗,快速浏览着上面略显潦草的墨字。时隔多年,宫廷又屡遭变故,若有损毁或是遗失也属正常。永光五年……她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那时她尚未出生,父皇也还是皇子,沈家正如日中天。
她抬眸看向书仪,“青姑那边,可还有别的说法?”
书仪摇头:“奴婢昨日再去探问,青姑只摇头说年岁久远,许多事记不清了。但奴婢总觉得她似乎有所顾忌,不愿深谈。”
萧玥了然。青姑在宫中沉浮一生,能安稳活到今日,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她不愿卷入是非,也在情理之中。但这般避讳,本身就已说明了问题。
“殿下,”书仪迟疑了一下,又道,“还有一事。今早灵素姐姐注意到,仙居殿一名二等宫女,借口去司苑局领些皂角,途中却绕道去了西宫墙附近一处僻静角落,与一个杂役低语了几句,塞了样东西过去。因离得远,看不清具体是何物。灵素姐姐已让人去查那杂役的底细。”
西宫墙附近……那里靠近永巷,人员混杂。
“盯紧那个宫女,还有那个接头的杂役。”萧玥立刻道,“看看他们接下来还有什么动作。另外,仙居殿近日所有出入人员的记录,包括最低等的杂役,全都调来我看。”
“是。”书仪应下,匆匆而去。
萧玥起身,踱步到窗前。殿外的草木经过夜雨洗涤,绿得发亮。
与此同时,西市杂货铺。
这家店铺门面不大,挤在西市靠近延平门的一排店铺中,并不起眼。店内光线昏暗,充斥着各种皮**、草药、旧器皿混合在一起的奇异味道。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眼神精明的老妪,据说有胡人血统,专做些来历含糊的杂货生意。
崔家一名管事,照着从一醉醺醺的胡商口中听来的模糊线索,找到了这里。他皱着眉打量这狭窄拥挤的店铺,实在难以想象这里会有什么“神医”的踪迹。
老妪操着半生不熟的官话,殷勤地招呼着,拿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推销。管事耐着性子敷衍,目光在杂乱的货架上搜寻。
突然,他的目光被角落里一个半开着的小木匣吸引。那木匣十分普通,但里面露出的一角泛黄羊皮纸,以及纸卷旁那枚磨损的骨韘,却莫名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鬼使神差地走过去,拿起那卷羊皮纸展开。
上面画着一些完全看不懂的曲折符号和路线图,旁边还有些注解般的文字,同样非他所识。
“这是什么?”管事问那老妪。
老妪凑过来眯眼看了看,摆手道:“哎,不知道是哪个客人落下的破玩意儿,看着怪怪的,收了好久也没人要,客人要是喜欢,随便给几个钱拿走就是了。”
管事心中一动。神医踪迹渺茫,任何一点特殊的线索都不能放过。这羊皮卷虽看不懂,但或许是什么秘传的医术或偏方图谱?他掏出些铜钱丢在柜上,将羊皮纸卷和那枚骨韘小心收起。
他没有注意到,在他转身离开后,那老妪浑浊的眼中飞快掠过一丝精光。
而当崔家管事揣着那意外的收获匆匆离去时,不远处一个卖胡饼的摊子后,一个闲汉慢悠悠地站起身,压了压头上的斗笠,悄无声息地跟了上去。
陇右,渭州军镇。
谢靖的脸色在火把映照下显得异常冷硬。面前的粮仓已经被彻底打开,不是边缘,而是中心区域的麻袋被逐一划开。暴露出来的,根本不是饱满的新粮,而是掺杂了大量沙土、麸皮,甚至已经霉变的陈粮。
“郎中,这……这……”陪同查验的渭州仓曹参军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话都说不完整。
谢靖没有看他,目光扫过那些触目惊心的粮袋:“这一仓,登记在册的是新收军粮五千石。实际有多少堪用之粮?”
身旁一名来自兵部、精于核算的文吏飞快地估算着,片刻后抬头,声音沉重:“回禀郎中,以卑职初步估算,……恐不足三千石,且其中多有劣质充数者。”
差额竟高达两千石!这已绝非小吏贪墨所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