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 3 章
这边六人天降横祸,百口莫辩。
那边温瑜已经带着她继承来的三十二灵侍,浩浩荡荡抵达了刚同噶尔丹争斗过的乌诺河边。
生灵涂炭,哀嚎遍野。
温瑜没有任何废话,直接跳下马,收起马鞭就开始救助伤员。
她带来的灵侍也各司其职,有人熬粥,有人上药,有人搜救孤儿…
重伤的都会被抬到温瑜的面前,灵侍清理伤口然后温瑜接骨缝合施药。
守岁始终警惕着蹲坐在她的身边,一群鹰盘旋在天空之中,时不时抓几只兔子扔下来,引起人群一阵惊呼,而后是更虔诚的崇拜。
温瑜每个地方只停留三日,然后就去往下一个地方,但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一个篝火堆,言明只要篝火不息,长生天就会与众人同在。
这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小心的守护着篝火堆,给它修房建顶。
温瑜按照自己早就规划好的路线,埋头救助平民。
她的救助不拘哪一方,就像一些世界里的战地医生,无国界,无立场,只救死扶伤。
大祭司的神杖是她的护身符,所到之处,无人为难。
当那六人被日夜兼程押送到漠北大营时,温瑜已经身处刚被大阿哥率军收复的部落里。
大阿哥的确勇猛,也知收拢民心,听说大祭司在此处救助民众,竟派亲信送来了一些药物和粮食。
“大祭司,大阿哥还要率军突进,不能亲自来同您一起安顿伤员,特派我等送来一些粮食布匹还有药材。”
侍卫在看到温瑜略显年幼的脸庞时,是十分震惊的,但大祭司历代相传的神杖在那里,还有三十二灵侍相伴,他不敢质疑温瑜的身份,只能低头规规矩矩的传达了大阿哥的意思。
“灵一,记,大阿哥捐赠物资,刻于长生碑上,所到之处,众生皆可见。”
灵一行礼:“是!”
侍卫一听,十分欣喜,记在长生碑上?萨满教的每一块长生碑向来都只记大事,世代为众人敬仰的!
他赶紧认真的给温瑜行了礼:“大祭司请容许奴才告退。”
态度已经截然不同。
温瑜端着她大祭司应有的仙气,微微点头。
侍卫便退了出去,马不停蹄的追向大阿哥,要告诉他这个好事儿!
长生碑随着大祭司在草原走动,那岂不是草原众生都将知道大阿哥的仁慈?!
蒙古部一直是相当重要的,得蒙古那可就——
侍卫越想越兴奋,恨不得插翅而去。
再说康熙那边。
那六人连带着银票都被送了过来,但是先被送到了察哈尔亲王那里,亲王先听了儿子派来的人的一面之词,又命人反复审问了,得了事情经过,才亲自前去康熙那里,亲口说明原委。
他不敢跟康熙撒谎,只能如实承认自己已经知道了真假公主之事。
康熙倒没有生气的意思,只叹了口气,脸上陡然多了一丝怅然:“言达竟去了。”
“你还记得,咱们年幼时,也曾一处玩耍过的,就在园子里那个湖上,你那时候冰上的功夫还不如朕呢!”
察哈尔亲王也面露怀念之色,附和了几句。
“乌云格日乐,是个好名字。朕,也给她起了个名字,博尔济吉特.温瑜。”康熙话题一转。
察哈尔亲王立刻明白了,这还是要把格日乐带回宫中。
一个没有封号的公主,藏在深宫,不得势也无父母兄弟亲族了。
谁当不是当呢?
可这大祭司却只有一个,还是长老们皆认可的,极具灵气的。
带进深宫,可惜了…
留给他们草原,才更有利!
察哈尔亲王按耐住自己想要劝说的心思。
这次见到康熙,比之前两年,帝威更甚了,毕竟他已经平三藩收台湾,只差诛一个噶尔丹就能名垂千古了。
如今,不是他能劝说的了。
“皇上取得名字,十分好听。”察哈尔亲王笑道,算是表明了态度。
“把人给哈齐勒罢。”康熙道。
这是要自己人处置的意思了。本也就该如此。
“是!”察哈尔亲王应下,他想了想,又暗示了几句温瑜并非寻常小姑娘,深得民心,如今便是朝廷撤了她大祭司的身份,她也能一呼百应,且她做事极有分寸眼界,从不与他们这些部族私交,恐是怕牵扯而不得自在,因而怕是不会愿意回宫…
既然抢不到人,那不如卖个人情。
察哈尔亲王说完,就同康熙谈起了正事。
战场之上,能为这事分神片刻已经是难得了。
这一次的征战,康熙势在必得,噶尔丹兴许也是占卜出了什么,颇有些破釜沉舟,每个战场都打的十分惨烈。
温瑜知道胜负,所以对战局毫不关心,只按着计划一路救死扶伤。
而大阿哥的“光辉事迹”刻上了长生碑这事儿,给了许多贵族以启发。
送药送粮食就能上长生碑?还随着大祭司的队伍,到每一个篝火旁被跪拜?!
这是长脸的事儿啊!
谁知道以后部落之间是不是要火并彼此相融?
能留个名儿,让平民多点印象,没准就能不战而屈不是!
他们满人打进汉人的花花江山,不就这么干的?
哦,人家那叫满汉相融。
反正都差不多。
总之,沿路跟着打了胜仗的蒙古贵族们,纷纷亲自或者派遣亲信往温瑜那里送东西。
金子,药材,粮食,牛羊…
温瑜都让灵侍们一一记录在长生碑上,并暗搓搓放出风声,这是战争时期,所以每一笔功德都会记录在长生碑上,也是用这样的大功德让所有逝去的人安息之意。
战争以后,也可按功德入长生碑,但那就不是这个价码了。
大家一听,顿觉得机会难得,纷纷慷慨解囊。
温瑜也十分大气,无论价值多寡,皆一视同仁,按照顺序入碑。
不就是石碑么,她有的是…
当然她也是懂情绪价值的,偶尔会给那么一两个看着顺眼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