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奇妙的共鸣
祁世杰微笑着向前一步,主动向林晚伸出手,他的手掌干燥而温暖,声音温和醇厚,带着长者特有的宽厚:
“林老板,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如此年轻,就能对传统技艺有这般深刻的理解和坚持,真是后生可畏啊!这次冒昧前来,主要是学习,希望没有打扰到你们。”
他的举止从容得体,言语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后辈的勉励,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好感与敬意。
林晚连忙双手握住对方的手:
“祁会长您言重了!您能来,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快请进,我们正好有一批茶刚刚炭焙出炉。”
她侧身引路,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行业泰斗的尊敬,全然未曾察觉,在那副折射着智慧光芒的眼镜后……
那双看似平和、充满赞赏的眼睛深处,正闪过一丝极快、极难捕捉的、与他的身份绝不相符的锐利精光。
他的目光,状似欣赏地掠过周围的茶园与厂房,最终,在那远山一处……3号区的方向,若有似无地停顿了半秒。
考察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甚至可以说远超林晚预期的融洽与投契。
祁世杰会长的确如赵明德所言,毫无架子,平易近人。他并非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深入每一个环节。
在炒茶车间,他伸出手指,并未真正触碰茶叶,而是感受着铁锅上方空气的热度,微微颔首:
“这锅温,怕是接近二百六十度了吧?小林你用是古法‘抖、搭、搨、捺’的手法?难得,现在能掌握这手上力道和节奏的年轻人不多了。
我听说……不同批次的茶叶,哪怕是同一片茶园,因为采摘时日的细微差别,这锅温和手法也要微调?”
他语气像是纯粹的技术探讨,目光却看似无意地扫过一旁,记录着采摘日期和地块的流程板。
在萎凋房,他捻起几片茶叶,对着光仔细查看叶脉的舒展程度:
“‘开筛’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这茶叶底子好,萎凋才能如此均匀。说起来,你们凤栖村这几片茶山,尤其是像3号区那样地势略高的地块,日照和雾气比例独特,出来的茶青内质就是不一样吧?
我很好奇,那片区域的鲜叶,在萎凋时间上,会不会比其他地块要求更精准?”
他的问题听起来充满了学术好奇,仿佛只关心茶叶本身的品质。
言谈举止间,无不流露出对传统制茶技艺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热爱与珍惜。
“小林啊,”
他时不时会这样亲切地称呼林晚,语气里满是赞赏与期许,
“你能坚持用古法炭焙,这很好,非常好啊!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效率,都用机器烘干了,但那味道就是少了灵魂。非遗保护,保护的就是这份‘灵魂’,就是这代代相传的手上功夫和火候经验。”
最后,他走到炭焙炉旁,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品味着空气中独特的茶香与炭火交织的气息:
“是荔枝炭?还是龙眼炭?这香气的穿透力确实不同凡响。小林,你这批正在焙的,是3号区昨天采的那批茶青吧?我观其形,嗅其香,底子极好。
这样的茶青,对炭火的种类、焙笼的转速甚至烘焙时的天气湿度,都极其敏感吧?稍微把握不好,可就浪费了这天赋了。”
祁世杰的话语里充满了行家的鉴赏力,却又精准地将话题,引向了特定地块与制茶细节的关联上。
他站在茶山上,望着连绵的绿意,语重心长地对林晚和陪同的几位村干部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凤栖村这片土地,这独特的micro-climate(小气候),本身就是最宝贵的非遗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
说着,他话锋看似自然地一转,指向3号区的方向:
“像那片坡地,看起来土层构成就和这边略有不同?这样的风土,才是出产顶级茶叶的关键啊。你们有没有做过更详细的土壤成分分析?这对精准把握种植和制作都大有裨益。”
他的每一句话都似乎站在行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