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巴达维亚的哀叹
料罗湾惨败的消息,如同一声迟来的、却无比猛烈的海上风暴,经过数周惊心动魄的传递,终于跨越浩瀚的南海,重重地砸在了荷属东印度公司(VOC)亚洲总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城墙上。
当那艘伤痕累累、帆缆破烂、载着幸存高级军官和普特曼斯总督初步战报的通讯快艇驶入巴达维亚港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笼罩了这座繁忙而傲慢的殖民都市。
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传开,从总督府到商站,从兵营到码头,所有荷兰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难以置信,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和愤怒。
巴达维亚总督府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墓穴。代理总督手中拿着普特曼斯字迹潦草、语气绝望的战报副本,双手微微颤抖。
战报简单叙述了战役的惨烈过程:郑芝龙舰队庞大的数量、疯狂的火船战术、顽强的接舷战以及最终荷兰舰队的崩溃性撤退。损失清单触目惊心:六艘以上主力战舰或沉或俘,人员伤亡超过三分之一,大量宝贵的火炮和物资损失,远征计划彻底失败……
“这……这怎么可能?!”
一位议员猛地站起来,脸色煞白,声音因震惊而变调,“普特曼斯带去的可是我们远东最精锐的舰队!对手只是一群中国海盗!就算他们有一些大炮,也只是些野蛮人!”
“野蛮人?一群野蛮人能歼灭我们的纵队?”
另一位相对冷静但面色铁青的议员冷笑着反驳,抖动着手中的战报,“看看这上面写的:超过一百艘火船!不顾死亡的冲锋!数以百计的接舷战船!这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海盗,这是一支……一支组织严密、战术明确、而且完全不怕死的海军!”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最初的震惊过后,巨大的失落感和恐惧感开始蔓延。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一支舰队和上千名士兵,更是VOC在远东的军事威慑力,是公司股东们期待的巨额利润,甚至可能是他们在东印度群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殖民权威。
“我们必须追究责任!”
有人怒吼道,“普特曼斯轻敌冒进,导致如此惨败,他必须被送上军事法庭!”
“还有那些情报官!他们严重低估了郑芝龙的实力!他们应该被绞死!”
推诿责任、寻找替罪羊,是失败后最常见的反应。巴达维亚的官员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如此。
然而,当情绪稍稍平复,更深远、更可怕的后果开始浮现在他们脑海中。
首先,是巨大的经济打击。建造和维持那样一支舰队的费用是天文数字。人员的抚恤、战舰的补充,将榨干巴达维亚的金库,并必然引来阿姆斯特丹十七人董事会的雷霆震怒。
对华贸易的完全中断(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意味着失去了最大宗的利润来源之一。生丝、瓷器、茶叶……这些欧洲市场上利润惊人的商品,如今被郑芝龙牢牢掐断了供应线。
其次,是战略上的彻底被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梦想,随着料罗湾的硝烟一同破灭了。VOC不仅无法威胁中国沿海,反而要担心郑芝龙是否会挟大胜之威,南下**的热兰遮城,甚至威胁他们在香料群岛的统治。公司在远东的扩张势头被硬生生打断,甚至可能面临收缩。
最后,是信誉和威望的扫地。这场惨败很快就会通过各国商船传遍整个东方世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乃至东南亚各地的土著苏丹,都会看在眼里。VOC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这可能会鼓励那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势力起来挑战荷兰的权威。
“我们……我们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一位资深商务员喃喃道,他曾经对武力征服中国持怀疑态度,“我们一直用看待印度土王或南洋苏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看待郑芝龙。我们以为只要几艘战舰和一阵炮火就能让他们屈服……但我们错了,错得离谱。”
这句话点醒了很多人。他们开始被迫重新审视那个遥远的、他们一直试图用武力叩开大门的帝国,以及那个他们称之为“一官”的可怕对手。
郑芝龙,不再仅仅是一个海盗头子或地方军阀的形象。在巴达维亚的荷兰高官们眼中,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无限人力物力资源、深谙东方战争艺术并且得到本土政权(至少是默许)支持的、近乎怪物般的强大存在。他能够调动数以百计的船只和成千上万不怕死的士兵,这种战争潜力远超VOC在远东所能投入的极限。
“或许……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另一位议员艰难地开口,“或许贸易,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而不是征服。”
现实,如同冰冷的海水,浇灭了傲慢的火焰。在惨重的损失和残酷的现实面前,巴达维亚的VOC高层不得不开始痛苦的反思和战略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