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五芒星
青冥城以东三千里,临海深渊上空骤然裂开一道空间缝隙。
林安的身形从中跌出,踉跄数步后单膝跪地,喉间一股腥甜翻涌,喷出一口暗金色鲜血,其气息略有萎靡。
他胸前的焱武甲布满蛛网般的裂痕,甲胄缝隙间隐约可见暗红色光晕流转——正是这件护身至宝替他挡下了摩利支天“金刚化虚劲”七成的磨灭生机之力。
“咳......”林安抹去嘴角血迹,神魂深处传来阵阵刺痛。方才那记光手看似被大五行幻阵卸去大半,但剩余威能仍如附骨之疽般侵蚀着他的经脉。
他暗骂一声:“他奶奶的,差点交代了。这分明是针对我的天罗地网!会道门这群杂碎......”
悬浮在侧的奥陌陌射出一道幽蓝光磁波,扫描片刻后凝重道:“左侧第三根肋骨错位,右肩神魂节点受损。好在焱武甲扛下了致命的'金刚化虚劲'。”
他忽然瞥见林安肩头盘踞的噬灵虫,那虫躯已膨胀至丈许长短,甲壳上暗紫色纹路闪烁着危险的光泽,不由蹙眉道:“伪装成废弃的矿洞入口,那困杀阵着实巧妙。
或许那五芒星神纹有撒旦一缕本源真意......连我的灵觉都未能穿透。不过,眼下你神魂消耗甚巨,需尽快寻一秘地疗伤调息。别忘了,你体内还潜藏着那魂毒,随时会伺机发作。”
“这次阴沟里翻船了!”林安随口应了一声。
他强撑着站起身,神念如潮水般向四周扩散三百里。确认暂无追兵后,他化作一道流光向南疾驰。
临海崖壁下,一汪看似寻常的水潭泛着诡谲的青芒。林安指尖轻弹,焱煌剑悬空划出道道玄奥轨迹,大五行幻阵再度展开。碧绿色的光幕将方圆百丈笼罩,连水波都凝滞成琉璃般的固体。
该处是其一路飞行,用神念覆盖笼罩此地快速探寻,随后通过奥陌陌的精神灵路,再次扩大了搜索地域。过去半刻钟后,其神念瞬间收微,猛然发现一处天然的空间褶皱奇点,空间气息几乎微不可察。
他瞬然面露微喜,此前心中猜测无误,临海屏障之处,灵潮汹涌之所,两者交汇的地界定然存有‘天然良港’的灵气褶皱空间,只要进入此空间内,在辅以隔绝灵识的阵法,收纳自身灵力和封闭五感,方能转危为安。
约莫半个时辰后,五道近乎透明的神念掠过潭面。
林安透过幻阵缝隙望去,只见那队搜捕者悬停半空,为首者是一名会道门内门长老。
当对方神念扫过水潭时,为首老者皱眉道:“此处水脉灵力紊乱,或有古怪。”随即取出探寻法宝,感知此地的灵力异常。
可探寻结果显示是时空乱流的潮汐。那名会道门的内门长老轻摇头颅后众人稍作停留,便悻悻离去,浑然不知水下百丈处藏着活人。
洞窟深处,林安盘坐在钟乳石笋环绕的石台上。他取出聚灵丹含入口中,磅礴的药力瞬间冲开闭塞的经脉,匮乏的法力瞬间得到了补充,顷刻间让其法力尽复。
尔后他掐诀默诵《无间心经》,其枯竭、焦灼的神魂慢慢得到平复。其中,那神魂中的魂毒如黑色藤蔓般蠕动,似乎在蠢蠢欲动,但却被其无形之力‘抽打’,又悄悄龟缩一角,躁动之意随即隐匿。
“终于......”三日后,林安双目豁然睁开,周身腾起淡淡白雾。
他并指如刀,在虚空划出血色符咒,将识海最深处的残余魂毒再次加固封印。
奥陌陌绕着他飞了三圈,光磁波检测后满意点头:“神魂稳固如初,法力比受伤前还要精纯三分。”
会道门众人在这“请君入瓮“之局中侥幸逃脱后,势必会在外界掀起更疯狂的搜捕浪潮。既然暂时无法脱身,林安索性决定在此潜修一年半载,待实力精进后再图良策。
此刻,他心中对先前交战时见到的“五芒神纹”生出浓厚兴趣,转头向奥陌陌问道:“小奥,那会道门金字塔上镌刻的'五芒星'神符,究竟是何等玄妙之物?
方才激战时,那五芒星符文射出的光束竟能强行干扰空间传送阵,更令我心惊的是,在光束笼罩范围内,那些会道门修士的修为竟似有质的飞跃。
若非我目前越阶作战的能力还算过得去,且那些守卫提升后的境界与我相差无几,今日这场厮杀恐怕...”
奥陌陌闻言轻抚光脑,沉吟道:“今日变故,只能侥幸一词概言之。会道门精心布置困杀之阵,可仍然轻视于你。而你所问此事,说来话长。
天地之道,体有八变,用有六变。当年伏羲圣尊开创华夏文明圣地亚特兰蒂斯时,曾观'龙马'悟得先天八卦,以此推演地星宇宙的时空能量脉络。
后圣尊'失踪',实则是通过利莫里亚的地心灵路前往隧穿技术通道,追寻帝神踪迹与至高神殿之门——这些你在时空记忆中都已知晓。
但鲜为人知的是,圣尊临行前将'龙马'托付给炎帝保管,因他认为在众多弟子中,炎帝性情最为沉稳,且其'道'与参悟'龙马'最为契合。
同时,你在时空记忆中所看见那一幕幕及延续至今的注脚。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引发不周山天柱崩塌,致使八卦卦序中的水火时空能量失衡,连通三界的‘建木’也被腰斩。
待上古中期,地星局势稍稳后,二神因酿成大祸遭受神罚,被褫夺神格。伏羲圣尊的分身、帝俊与女娲三人联手,遂以六卦卦序重布时空能量——这六卦卦序后被黄帝完整记录。
黄帝本欲借炎帝所持'龙马'推演新法,意图重构水火源格重排八卦,可惜未能如伏羲圣尊般悟得先天八卦,反倒在师尊基础上衍生出完整的六十四卦。这虽非初衷,却意外助圣尊完善了卦象体系。
黄帝从中获益匪浅,不仅据此著成《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