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庇护所、炊烟与等待
马库鲁长老的村庄仿佛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孤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危险。白昼,炽热的阳光炙烤着红土地,孩子们在茅屋间追逐打闹,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编织或处理谷物,男人们则照料着少量的牲畜或外出狩猎,一切都遵循着古老而缓慢的节奏。夜晚,气温骤降,篝火燃起,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低沉的语言交谈,歌声悠远而苍凉。
路晚晚和“盾牌”小组被善意地隔离在这个节奏之外。他们被安排在村庄边缘最大的茅屋里,马库鲁长老明确表示不希望他们过多打扰村民的生活,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村民们对他们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好奇。
“山猫”的伤势在草药师和自带的急救包处理下稳定下来。他和队员们利用这段时间仔细检查并修复车辆受损部位,清理武器,补充从村民那里交换来的清水和易于储存的食物。紧张的气氛稍微缓解,但每个人眉宇间的凝重并未散去。
路晚晚则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那几份“证据”上。茅屋里光线昏暗,她借着从门口和屋顶缝隙透进来的阳光,以及夜晚的一盏简易油灯,反复研究那几张潦草的笔记。
纸上写满了化学分子式和一些简短的观测记录,使用的是一种混合了英语和某种代码的潦草字迹:
“S-07…神经传导抑制…副作用:认知模糊,间歇性意识中断…”
“尝试与‘催化剂’X-1组合…观察到异常脑波活动…风险过高…”
“目标对象耐受性超出预期…需要调整剂量或引入新的‘引导’介质…”
“记录:对象出现短暂定向力障碍及情感钝化…符合初级阶段特征…”
这些冰冷的术语和记录,像一把把钝刀切割着路晚晚的心脏。它们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江一尘在被进行某种药物实验,目标是抑制他的神经认知,可能还试图引导或控制他的意识状态。那个“S-07”很可能就是她带出来的那管无色液体。
她尝试用卫星电话将几张关键笔记拍照发给李慕然,但由于信号极其不稳定且带宽有限,传输缓慢且时断时续。
李慕然在收到部分图片后,回复道:“笔记里的‘催化剂’X-1和‘引导介质’是关键未知数。S-07样本必须送出来进行成分分析,才能知道他们到底在用什么东西。U盘风险太大,暂时不要尝试读取。约瑟夫先生的渠道如果可靠,是首选。”
路晚晚联系了约瑟夫,说明了情况,并强调了保密性和安全性。
约瑟夫回复很快:“明白。我会安排绝对可靠的人,以医疗物资运输为掩护,前往马库鲁长老的村庄取走样本。路线和接头方式我会单独发给马库鲁长老。预计需要三到四天时间。”
将S-07样本交出去是一个风险,但也是揭开谜团的关键一步。路晚晚在“山猫”的见证下,仔细封装好样本,并做了隐蔽的标记,交给了马库鲁长老。长老郑重接过,表示会按照约瑟夫的安排妥善处理。
等待样本传递的这几天,路晚晚也没有完全闲着。她通过马库鲁长老,尝试与村里一些年长的、曾经在卡布拉巴萨矿区工作过的人进行有限的交流。她不敢直接打听最近的异常,只是迂回地询问矿区过去的历史、矿洞的结构。
从这些零碎的信息中,她了解到那个矿区在几十年前鼎盛时期确实非常庞大,地下坑道错综复杂,如同迷宫,甚至有一些区域因为塌方或危险而被封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灰狼”那伙人能找到如此隐蔽的据点。
她还留意到,村庄里偶尔会有一些不属于本地的、相对精致的工业制品出现,比如某个村民拥有的一个质量不错的金属水壶,或者孩子玩的一个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马库鲁长老对此的解释是,偶尔会有“商人”用这些东西来交换一些兽皮或草药。但路晚晚心中存疑,这些“商人”是否与矿洞里那些人有关?
第三天下午,约瑟夫安排的人成功抵达村庄,悄无声息地取走了S-07样本。路晚晚稍微松了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焦灼等待。
傍晚,她坐在茅屋外的一块大石头上,看着远方的天际被夕阳染成一片壮丽的橙红。手中的那个树脂挂坠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裂痕依旧,但那种诡异的能量感和共鸣早已消失,它重新变回了一个普通的纪念品。矿洞中的惊险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江一尘痛苦的眼神,那些冰冷的仪器,潦草的笔记……
“路小姐。”“山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递过来一个用叶子包裹着的烤木薯,“吃点东西。”
“谢谢。”路晚晚接过,没什么胃口。
“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山猫”在她旁边坐下,直接问道,“样本送出去了,但分析需要时间。我们不可能一直躲在这里。对方的势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大,这次打草惊蛇,他们肯定会加强戒备,甚至可能转移。”
路晚晚沉默了片刻,看着手中温热的木薯,轻声说:“我知道。我们不能硬闯了。”她抬起头,目光穿过村庄,望向卡布拉巴萨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不仅仅是洞里发生了什么,还有‘灰狼’这伙人的来历,他们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人,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她顿了顿,继续道:“约瑟夫先生和马库鲁长老是我们现在唯一的依靠。我们需要借助他们的关系网,搜集更多关于这个区域近期异常活动的情报,特别是任何与‘灰狼’或那类‘商人’相关的信息。李慕然那边,也在尝试从数据层面寻找线索。”
她的思路清晰起来,不再是单纯的热血和冲动,而是开始像下棋一样,思考每一步的得失和后续。“下一次行动,必须要有更周密的计划,更准确的情报,或许……还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寻找其他的突破口。”
“山猫”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认可。眼前的这个女孩,在经历了生死和失败的淬炼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从一个被情感驱动的寻找者,逐渐向一个冷静的策划者转变。
“明白了。”“山猫”点头,“我会和队员们保持战斗准备,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熟悉周围地形,规划多条撤离路线。”
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非洲的夜晚迅速降临,气温骤降,星空璀璨。村庄里燃起了更多的篝火,温暖的光芒和村民的低语声传来,与这片土地的广袤与荒凉形成奇异的对比。
在马库鲁长老村庄的庇护下,时间仿佛被拉长,又仿佛在焦灼的等待中飞速流逝。路晚晚深知,他们不能坐等约瑟夫或李慕然那边的消息,必须主动做些什么,既能维持与村民的友好关系,也能为自己纷乱的心绪找到一个暂时的锚点。
她找到了马库鲁长老,通过“疣猪”的翻译,诚恳地请求:“长老,感谢您的收留。我们不想白白消耗村里的食物。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用我擅长的方式——烹饪,来为大家做点什么,也算是一点心意。”
马库鲁长老睿智的眼睛看了看她,又看了看旁边几个好奇张望、面黄肌瘦的孩子,缓缓点了点头:“远方客人的心意,我们接受。厨房的地方,你可以用。”
村庄的“厨房”,不过是几间茅屋外搭起的简陋草棚,土灶、瓦罐、以及一些最基础的当地厨具便是全部。食材也极其有限:主要是村民自己种植的木薯、玉米、一些豆类,偶尔会有狩猎获得的野味或从附近河流捕捞的小鱼,调味品只有粗盐和几种路晚晚叫不出名字的、气味浓郁的本地香草。
这反而激起了路晚晚的挑战欲。作为一名顶尖的厨师,在最有限的条件下发掘食材的本味,正是基本功之一。
第一天,她看到村民们通常只是将木薯简单烤熟或捣碎成糊,口感单调。她便尝试将木薯去皮,仔细研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过滤掉粗纤维,然后用烧开的水缓缓冲调,不断搅拌,做成了一道极其顺滑、带有天然甘甜的木薯羹。她还将玉米粒用石头稍微碾碎,与豆子、切碎的香草一起,用陶罐慢慢熬煮,做成了一锅香气扑鼻、暖胃饱腹的玉米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