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 37 章
对于女班这件事,震动的还有禹王台书院玉京书院,以及…国子监。
国子监几经改朝换代,是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的最高学府,周围的桑柏枝繁叶茂,郁郁青青,与红砖青瓦交相辉映。
崔璞怀里抱着两册书走下台阶,身旁同窗聚集讨论。
“那鸿蒙学馆真招收女子了,还要为她们单独开一个班?”
“京都都传遍了,要不是我这次回家一趟,你们就错过这么大的消息了。”
“错过就错过呗,又不是什么大事,鸿蒙学馆本就不入流,和我们国子监比不了,做出这么没底线的事情也不足为奇。”
崔颢忽然看了最后讲话的人一眼。
那人默了默,虚心请教:“崔兄,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
众人不约而同看向崔颢,国子监招收有两道门槛,第一,家世要好,家里没有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没机会;第二,要有真才实学,混子摸不到门槛。
就在这群佼佼者当中,崔颢也是备受瞩目的制高点。
论家世,他爹位列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论才学,此人惊才艳艳,独领风骚。
国子监中有不少学子都以他为首。
崔颢迈下台阶,静静看着他:“鸿蒙学馆因何不入流?”
那人张口正要答话,崔颢便自己接上了:“鸿蒙学馆乃太祖皇帝开国时所创,其它书院都是前朝遗留。真论起来,鸿蒙学馆才是大乾最正统的书院。”
那人滞住了,固有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最正统…怎么……唔唔!”
捂住他嘴巴的学子讪笑:“崔兄,他脑子有点直,你别和他一般见识,崔兄好心提醒,他必定会领情的。”
崔颢颔首,收回视线。
他也没寄希望于对方能够理解,世上蠢货何其多,他不过是说给陛下听的罢了。
等崔颢的背影远去,其它人连忙问:“都有谁报名了?江家大小姐报了没?”
“余御史家的千金报名了吗?”
“……”
那人耸了耸肩:“我就出去一次,没来得及打听这么多就回来了。不过据说报名的女子非常多,连我妹妹都去了。”
“你妹妹都去了?”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你爹之前不是不允你妹妹去吗?”
“是啊,我也觉得他这次很反常。”那人指了指天,“可能是…的意思。”
半藏半露的话更显莫测,众人面面相觑,刚才崔颢的态度犹在眼前,他性情温和,很少做出这种当众驳斥同窗的事情。他们不禁怀疑,崔颢刚刚就已经猜到是宫中的授意,在以这种方法提醒他们。
-
找到了!
龙涎香的气息缓缓流淌。
以宁打开信件:“其它书院尚未做出反应,一致的顾虑是…此事原因是否出于陛下。”
大殿内响起一声冷笑,宫人们眼观鼻鼻观心,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
先生们远比学子消息灵通,此时也是坐在一间屋子里商讨,如临大敌。
“祭酒现下是什么考虑?难不成我们也要像鸿蒙学馆那样,创设女班?”
祭酒显然也是神思不定:“莫急,今日将大家唤来就是商量这件事的,有想法的主动说一说。”
“我觉得当下之急不是深究这背后是不是陛下的意思,而是如果是陛下的意思,我们最后要怎么做。”
有人开口就有人反驳:“你这说了和没说一样,我们最后要怎么做不还是要看是不是陛下的意思吗?”
那人皱眉:“整个京都传出的风向都是陛下示意,都到了这种地步,实际上是不是陛下的意思还有关系吗?”
有人打岔:“我觉得还是要好好想想,正所谓谋定而后动,我们国子监是书院之首,也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不能人云亦云。”
“这话我赞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天下学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想吧,你们就想吧。”最开始说话的先生语气嘲讽,“等其它学馆都开始动作了,到时候我们想做也做不了。”
有人站他这边:“我也觉得形势不等人,说到底,朝堂上的那群官员比我们要清楚圣意。我们都是从先帝的时候过来的,你们几时见过这群官员被先帝收拾得如此服帖畏惧?”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我最顾虑的地方。”祭酒吹了吹茶水,“诚然,国子监乃天下书院之首,言行应当秉风骨、持气节;但我们首先,是大乾的国子监,是陛下的臣子…”
底下有人疑惑:“祭酒,不过是招收女子的小事而已,怎会如此严重?就算是我们不招,也是为了国子监的权威着想,扬的还是我大乾国威啊。”
祭酒摇了摇头:“倘若国子监拒不招收女子,就是以旧日之身站在鸿蒙学馆对面,站在圣上对面。”
太极殿内。
宋移星凉凉开口:“顾虑是假,权衡才是真。”
冷热恰到好处的茶水递到面前,宋移星顺手接过:“京都的书院当中,皆为前朝旧制遗留,太祖临朝后重建沿用,唯有鸿蒙学馆,乃是我乾国一手扶持。”
“这就是为何,诸葛宁女扮男装去的是鸿蒙学馆,而非国子监。”
以宁明悟:“因为只有鸿蒙学馆,是被太祖旧制打上烙印的。国子监、玉京书院、禹王台书院,只招收男子入学的制度已经形成常年的惯例,不易更改。”
“嗯。”宋移星把玩手中杯盏,眼底泛出冷光,“招收女子入学,看似是小事,实际上却是探知其它书院的最好时机。在这场混乱局面中仍然继续选择蛰伏的,也不应该再有以后了。”
国子监。
祭酒这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祭酒,没有这么严重吧?这话可不能乱说啊。”
“就是啊祭酒,我等人微言轻忠心耿耿,可从未有过逆上之心啊!”
读书人就是容易陷入自己的想法里。
祭酒放下茶盏,缓缓道:“诸位,国子监迄今为止,已创立多少时日了?”
下面人犹豫回答:“…历经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