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时空不一,信念相同[番外]
司马蓁在阳台上晾完最后一件衣服时,手机突然响了。
屏幕上跳动着“女儿”两个字,她接起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清脆的笑声。
“妈,我跟你说,我们博物馆新收了一批宋代文物,里面有个玉算盘,特别精致,我觉得你肯定喜欢!”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司马蓁的脸上,她笑着应道。
“是吗?等周末我过去看看,说不定还能给你讲讲这算盘的门道。”
挂了电话,她走到客厅的书架前,指尖拂过最上层那本泛黄的《宋代民间账册集》。
这是王珩当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扉页上还留着她的字迹:“赠蓁姊,愿算符永照人间。”
如今的司马蓁,早已不是那个初到现代时茫然无措的北宋账师。
她在书店工作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温和的历史老师,两人有一个热爱文物的女儿。
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历史书籍和文物复刻品,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她亲手画的“算符图”,菱形的“入”、圆形的“出”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守护着家的网。
这些年,她从未放弃寻找古代王珩的踪迹。
她去过汴京的旧址,如今的开封,在清明上河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仿佛能看到当年她和王珩在街头为流民分粮的场景。
她去过江南的苏州,在山塘街的老茶馆里,听老人讲起“青衣女账师”的传说,说那位女账师用算符为百姓清账,还发行过一种能兑换粮食的“交子”。
她甚至去过流求的旧址,在台南的一座小庙里,看到过一块刻着算符的石碑,庙里的老和尚说,这是很久以前一位女账师留下的,能保佑百姓五谷丰登。
可这些都只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就是王珩,直到去年,女儿在博物馆工作时,发现了一本从民间征集来的宋代残账。
账册的纸页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的算符却和司马蓁画的一模一样,最后一页还写着一行小字:“云英、小翠、周猛共记,为天下清账,至死不休。”
看到那行字时,司马蓁的眼泪瞬间掉了下来。
她认得云英的字迹,当年在西夏清粮账时,云英总是用这种字体记录;她也记得小翠,那个曾经胆子很小,后来却能熟练用复式记账法的小姑娘;还有周猛,那个原本利益不明,后来被王珩感化,成了“算符军”将领的汉子。
她立刻让女儿把账册的照片发给她,反复看着上面的算符和字迹,仿佛能看到王珩带着云英、小翠、周猛在江南的账房里对账的场景。
王珩坐在主位,手里拿着玉算盘,云英在旁边记录,小翠在核对粮账,周猛站在门口,警惕地看着外面,保护着账房里的安全。
除了这些熟悉的名字,册子里还额外记载了许多普通女账师的故事,笔迹不一,看得出有很多人都参与了撰写。
有曾是流民的阿春,学会算账后在粥棚里负责分粮,后来成了算学馆的老师;有西夏贵族女子耶律燕,放弃锦衣玉食,跟着女账师们学习账法,回到西夏后帮牧民算清草场账,避免了部落间的争斗。
还有流求的高山族姑娘阿泰,将结绳记账法与算符结合,创造出适合番民的“绳符账”,让流求的汉番两族百姓相处得更加和睦……
司马蓁读着这些故事,眼泪一次次模糊了视线。
都说文字能传递情感,这句话真不假。
通过这本册子,司马蓁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
她仿佛又看到李巧儿在医馆里为病人配药,周云溪在织坊里教女子算账,赵姑娘在银庄里核对交子,苏蘅在算学馆里讲课。
她们都活成了王珩希望的样子,用算符守护着公平,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妈,你看这个。”
女儿突然指着册子的最后一页,那里画着一幅小小的地图,标注着“女子算学馆分布图”,从江南到流求,从西夏到威尼斯,密密麻麻的红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地图上,每个红点旁边都写着算学馆馆长的名字。
地图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凡我女账师,无论身在何处,皆以‘账清民安’为念,算符所至,即是心安之处。”
司马蓁抚摸着那行小字,心里满是欣慰。
现在她终于明白,王珩和女账师们从未真正离开。
她们的故事藏在账册里,她们的精神留在算符中,她们的身影印在每一个被她们帮助过的百姓心里。
这天晚上,司马蓁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回到了北宋的江南,看到王珩站在算学馆的课堂上,苏蘅、李巧儿、周云溪、赵姑娘们坐在下面,手里拿着算盘,认真地听着。
窗外,流民的孩子在画算符,织户的女子在记织锦账,医馆的姑娘在写医账。
整个江南,都充满着希望。
江南之外,第一批跟着王珩的小娘子们已经成长,就像云英作为一个小丫鬟,也同样活出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她们用自己力量将更多的女子带出闺阁,走到人前,一起守护天下。
醒来时,窗外天已微亮。
司马蓁走到阳台,看着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嘴角露出了微笑。
她知道,在现代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王珩和女账师们的痕迹。
可能是博物馆里的一本账册,可能是老街上的一块算符石碑,可能是某个孩子嘴里念叨的“账清民安”。
而她,会带着这份记忆,继续把女账师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讲给外孙听,讲给更多人听。
她要让大家知道,千年前有一群了不起的女子,用算符为百姓撑起了一片天,她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她们的精神,会像算符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后来,女儿又从账册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折叠的纸,上面是王珩的字迹,记录着云英、小翠、周猛的结局:
云英嫁与江南织户,将算符融入织锦,所织‘数据锦’能记录商路往来,成为南洋贸易的重要凭证,晚年开设织坊,教女子织锦记账,桃李满天下;
小翠精通医账,在苏州开设‘算账医馆’,用记账法调配药材,救治百姓无数,后收十余名女弟子,将医账之法传承下去,医馆百年不辍;
周猛率‘算符军’驻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