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决定
王瑶想了想,“吃不起倒是不至于吧,在县一中上学的绝大多数都是县城或者县城附近镇上的孩子,像我这种偏远村镇考出来的,少之又少,大家家里条件应该都还可以吧,要不然这学校附近的餐馆把饭卖给谁?”
这么一想也有道理,刘向梅是长期都待在老家,很少出远门,所以下意识用村里人的消费习惯类比县里人,她们村里人到县里别说是买盒饭,能买一个包子都得狠狠心,大部分都是快去快回,等到家了再吃饭。
“怎么样?你想卖盒饭不?”
相比于做凉皮来说,刘向梅当然更加熟悉做盒饭,毕竟就是炒菜和做米饭,这都是她常干的事情。
“行,我觉得卖盒饭更适合我,不过我觉得在开学之前,我还是应该先适应几天,这样吧,我记得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听人说东岭那边有个工地,我先去工地卖几天盒饭怎么样?”
听到妈妈的提议,王瑶立刻赞同,离开学还有十来天,她们俩不能什么都不干吧!
母女俩商量着,手上的活也没停,历经三小时,终于把这个家都打扫干净,把东西都规整好。
王瑶呈“大”字型躺在床上,只感觉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这时候窗户外面的太阳已经渐渐西斜,在妈妈的催促下,王瑶不得已只能撑着从床上坐起来。
因为她们俩得去菜市场转转,看看县城的菜价,今天晚上她家就要正式开火了。
下楼遇到正坐在门口摇着蒲扇,跟人闲谝的房东,刘向梅立刻就加入了。
说实话,王瑶打心眼里非常羡慕妈妈具有善于跟人搭茬聊天的能力,她自己随了爸爸,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跟陌生人说话的。
哪怕上辈子到南方时,在不同的家庭里当保姆,她也是尽量不引起主家人注意,大多数时间都是透明人。
所以这会儿王瑶就站在一旁,看着刘向梅跟人社交。
“许姐,聊着呢?”
房东应声:“哎,天气热,房子里呆不住,还是门口有点风吹着,能凉快点,你们收拾的怎么样了?”
说这话,就指着一旁的空凳子让刘向梅坐。
刘向梅摆摆手,“差不多了,你家房子干净,都不用我们怎么收拾就能住了。”
许姐抬抬下巴,“那你可当,每次租户退房,我都要自己打扫一遍的,我家的租户也都是经过挑选的,遇到那种不三不四的人,我是绝对不会租给他,我租的大部分都是像你这种带着孩子上学的家庭。”
说着,就跟她的姐们儿介绍刘向梅和王瑶,又跟刘向梅介绍她的姐们儿,刘向梅热情寒暄,王瑶站在后面硬着头皮喊“xx阿姨好”。
没用一会儿功夫,刘向梅就知道了在场的人都是干什么的,家里有几口人,最出息的孩子或者侄子现在在哪发财/读书。
比如房东的老公是在银行上班,她家里除了这一栋房,这条路上还有一栋,火车站还有一栋,她的儿子在河街做生意,一共有三个门面房,儿媳就在县一中教书,两个孙子是双胞胎,都在京市上大学。
再比如旁边的张姐,她家就在隔壁,和她老公一起开了一个小卖铺,儿子在派出所上班,大龄男青年,未婚。
在王瑶听的晕头转向,要迷糊时,刘向梅终于将话题拉上正轨。
“这不,带着瑶瑶下楼转转,想去看看附近哪有菜市场,买点菜晚上好开火做饭。”
房东回:“都这会儿了,要是买菜的话,最近的就是金融路上的那个菜市场,金融路你知道吧?沿着金融路朝下走个两百来米就到了。”
刘向梅想着确实不远,嘴里连声道谢。
又听到旁边一个毛姐说:“下午的菜都不太新鲜,以后你要买菜就起早,从这儿往西百来米也有个小菜市场,只有早上有人卖菜,我们一般都去那儿。早上也有买菜的挑着扁担,或者骑着自行车吆喝,你听到了就赶紧下楼。”
将毛姐说的也一一记下,刘向梅又再次道谢,才带着王瑶离开。
县城不大,金融路上的菜市场也很大很好找。
俩人刚走到菜市场门口,就看到有好几个农民或蹲或坐着,旁边筐子里都是当季蔬菜,只不过有些已经打蔫儿。朝里走闻到各种味道,鱼腥味、肉味、各类香料味夹杂在一起。
菜市场内并不杂乱,各个摊位纵横排列,应该都是各摊主长期租赁下来的。
刘向梅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菜市场,只感觉里面琳琅满目,想要什么都有,对她的冲击力不亚于上午去的二手市场。
王瑶一走近这里,简直是如鱼得水,毕竟上辈子她几乎每天都要出入菜市场,那些菜市场比现在眼前这个大的多了。
一一问过菜价,王瑶没觉得价格不合理,刘向梅却是蹙着眉头。
县城人可真是不容易啊,每天吃这么贵的菜,一天不挣钱估计都会急的心发慌,她在心里这样想着。
但就算是再贵,也必须得买一点,因为下馆子更贵。
王瑶选了几种家里必须要用的调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