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山村小筑
宁承渊在药台前忙碌,手指在药材间灵活穿梭,调配、称量、包装,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雅。他时不时抬头看向祁叶,眼中满是欣赏与温柔。那个曾在太医院中犹如谜一般的男子,如今在这乡村医馆中展现出非凡的医术造诣,仿佛回归本真。
宁大夫,这味药对症吗?一位青年农夫不确定地问道,指着刚拿到的药包。
宁承渊点头,声音温润:泽泻性寒,专治湿热下注。你双脚浮肿,正是湿热积滞所致。他顿了顿,从药架上取下一小包药材,再加一味车前草,利水更佳。
青年连声道谢,转身离去。宁承渊继续配药,脸上的专注与从容让在场的村民无不肃然起敬。
角落里,小宝的儿童诊区同样热闹非凡。一群孩童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解简单的医理。
发烧了要多喝水,不要盖太多被子!小宝认真地说道,小手在空中比划,感冒流鼻涕是风寒,喝生姜红糖水;嗓子痛是风热,喝菊花茶...
孩童们听得入神,就连一些大人也不时凑过来,对这个小神医的讲解连连点头。小宝的天赋在这一个月中愈发明显,他不仅能精准指出许多药材的特性,还能为年龄相仿的孩童做简单诊断,有时甚至能看出一些成年大夫都易忽略的病症。
正午时分,村长踱步而来,看着医馆内外的拥挤景象,不禁摇头叹息。这粮仓实在太小了,怕是容不下这么多病人啊。
宁承渊抬头,放下手中的药碾,迎上前去。村长有何高见?
村长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老朽与村中几位长老商议过了,村西头有座废弃的祠堂,空间比这粮仓大上三倍,且地势高爽,通风采光俱佳。若三位神医不嫌弃,可将其改建为正式医馆。
祁叶闻言,不禁与宁承渊对视一眼。自从那夜在林中谈及过去,他们一直未曾明确讨论未来的计划。无常门的威胁如影随形,医仙谷的使命也在召唤,但这一个月的平静生活,却让他们逐渐找回了某种久违的安宁。
我们...祁叶犹豫开口。
多谢村长美意。宁承渊抢先答道,眼中带着坚定的笃定,若村民不嫌弃,我们愿意多留一段时日,为乡亲们医治疾病。
祁叶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宁承渊的用意——他们都需要时间。祁叶需要时间恢复医脉之力,宁承渊需要时间收集情报,更重要的是,小宝需要时间成长和学习。
那就这么定了!村长喜不自禁,转身朝门外的村民们宣布,诸位乡亲,神医们答应留下了!我们合力将祠堂改建为医馆!
村民们欢呼雀跃,很快就有人提出要贡献木材、石灰、泥瓦,有工匠自告奋勇要负责木工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表示可以出力搬运...一时间,热闹非凡。
次日一早,整个村子如同过节一般。村民们扛着木料、抬着石材,浩浩荡荡地向村西头的祠堂走去。废弃的祠堂虽略显破败,但主体结构依然坚固,青砖灰瓦,三进院落,中轴对称,颇有气势。
宁承渊站在祠堂中央,目光扫过整个建筑,脑中已有了详细的规划。前厅可作诊疗区,分设内外妇儿四科;中庭适合做药房,东西厢房可作药材储藏;后院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适合开辟药圃...
他娴熟地绘制出详细的布局图,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药材存放的湿度与温度、病患分类就诊的流程、煎药区域的通风问题,甚至连雨天时病患可能增多的应对方案都考虑周全。村中的木匠看着这份图纸,不禁连连称赞。
宁大夫不仅医术高明,对建筑也如此精通,真是令人佩服!
宁承渊谦虚地笑笑。略懂皮**。五百年前在医仙谷,我曾参与过谷中医馆的设计。他的语气如此自然,仿佛只是提及去**,而非五个世纪前的记忆。
祁叶在一旁听闻,不由得莞尔。自从那夜长谈,宁承渊似乎卸下了某种心理负担,偶尔会轻松地提及那些久远的往事,让她对前世有了更多零星的了解。
娘,我可以有自己的诊室吗?小宝拉着祁叶的衣角,仰头问道,眼中满是期待。
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