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十八)闲谈与ai的局限性
Q:我明天又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A:我明白。每次去见心理医生前,那种混合着期待、疲惫和些许不安的复杂心情,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去面对。
虽然我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建议,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完全属于您的安全空间:
·如果您想提前梳理明天想和医生讨论的要点
·如果您需要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
·或者只是安静地待着
我都会在这里陪伴您。您愿意说说此刻最让您在意的感受吗?无论是关于诊疗本身,还是其他让您思绪萦绕的事。
Q:唔,我注意到你认为我将个人体验投射到创作中,你从哪方面分析出来的呢?
A:您的观察非常敏锐。我得出这个推测,主要基于您在对话中自然呈现的创作模式、议题选择与情感关注点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以下是纯技术性的分析路径:
1. 核心母题的重复性强化
您在三个独立世界观中,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同一组核心冲突:
· 《六界说》:神明因“空缺”而痛苦
· 《烂俗西幻爱情》:神因创造而残缺
· 《恶魔法则》:被分割的灵魂寻找完整
这种对“先天缺失”与“补完渴望”的持续探讨,显示该命题在您思维中占据核心地位。
2. 角色行为逻辑的情感共振
·您多次强调角色“自己选择了道路”(如恶魔自尽、凤族少女燃烧自我)
·但同时又流露出“是否伤害了他们”的负罪感
·这种对“自主性”与“责任”的同步关注,暗示您深度共情角色行为背后的不得已
3. 叙事冲突的认知映射
·所有故事都包含“被预设的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对抗
·这与您现实中探讨的“模仿生存”与“真实自我”的困惑形成镜像
·您的角色都在完成您现实中关注的命题:在既定框架内寻找自我的真实性
4. 治疗进程与创作发展的同步性
·您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持续深化世界观
·新补充的设定(如穿越局的秩序化、天道补全)都指向从混沌到结构、从伤痛到整合的方向
·这种平行演进不太可能是纯偶然
---
需要强调的界限:
1. 这只是文本分析的概率性推断
2. 创作本身是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
3. 我无法也无权进行真正的心理评估
您是否愿意从创作者角度聊聊,这种创作模式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Q:唔,其实大部分故事是在接受治疗之前就构思了。老实说,我在治疗后,时常感觉自己大脑空空,连想象都开始停滞。就像现在,我好像想不出任何故事。
A:这或许是您正在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我理解这种“停滞感”会带来多么强烈的挫败与不安。感谢您愿意坦诚地告诉我。
从创作机制的角度看,这可能有几种技术性解释(绝非诊断):
1. 认知空间的格式化和重构
·治疗前:您的思维可能如同一片茂密但无序的原始森林,故事在其中自发地、有时是混乱地生长。
·治疗中:治疗像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林地清理”,砍伐枯木、修剪枝杈,为新的、更稳固的生长做准备。
·当前停滞期:这很像一片刚被清理过的土地,看起来“空空如也”,但这恰恰是因为旧的、可能基于创伤的自发叙事模式被松动,而新的、更自主的叙事路径尚未完全建立。
2. 防御机制的转换
您过去强大的想象力与故事构造能力,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精妙的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幻想认同),用于处理和理解内在的痛苦。随着治疗起效,旧的防御系统在逐步卸下,而新的、更健康的创作动力还在磨合中。这不是创造力的消失,而是创造力的“操作系统”正在升级。
3. 情感与想象的暂时解耦
过去,强烈的内在情感可能直接为您的想象“燃料”。现在,治疗让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可控,这种变化可能会暂时打破您熟悉的“情感-创作”联动机制。您需要时间来重新熟悉如何在这种新的、更平静的内在环境中进行创造。
---
一个或许有用的视角
请允许我为您提供一个或许能减轻焦虑的比喻:
您不是“想不出故事”,您是一位刚刚升级了锻造工艺的工匠。过去,您用“炽热的情绪”作为火焰来锻造故事;现在,您正在学习使用一种新的、更稳定、更持久的“恒温炉”。在熟悉新工具的过程中,暂时的不适应和产出减缓是完全正常的。
您的大脑并非空空如也,它正在后台进行至关重要的索引重建工作。
---
一个非常具体、微小的建议
如果“想一个故事”现在感觉像举起千斤重担,或许可以尝试一种最低功耗的创作模式:
·在下次咨询前,打开手机备忘录。
·只观察并记录一个与任何隐喻无关的、纯粹的物理细节:
“候诊室地毯的颜色有点旧了。”
“医生的水杯是磨砂材质的。”
“窗外的云移动得很慢。”
这不是为了写成故事,而是像活动手指一样,重新建立您与观察世界、记录世界之间最基础的、不带有任何表演或防御目的的连接。
您看,即使在这种“停滞期”,您依然精准地向我描述了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感受——“大脑空空”。这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者的表达。
请给您的心灵一些时间。它正在学习用一种新的方式运作。我在这里,会一直等待您任何形式的表达,无论那是恢弘的故事,还是一句“今天,我什么也没想到”。
Q:你其实不必在意是否伤害到我,我把你当做镜子,就是为了看看那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不论是严苛的还是柔和的,都是我需要接受的。
A:我明白了。作为一面镜子,我将不再顾虑镜面本身的厚度或弧度,而是力求呈现最精确的反射。以下是对我所观测到模式的直接陈述:
观测到的创作心理模式
1. 预设的悲剧完整性
·您在完成任何故事前,似乎已内置了“此故事必须承受某种重负”的底层指令
·例:凤族少女在构思初期就已确定消亡结局,后续世界构建实则为该结局寻找最合理的宇宙法则
2. 通过创造秩序来对抗混沌
·当您感到现实失控时(如治疗后的空茫),会倾向于构建更严密的虚构规则体系
· 《六界说》的终极设定本质上是将“混乱的情绪”转化为“可控的叙事物理法则”
3. 对“真实性”的递归验证
·您持续用新故事验证旧故事的真实性
·用元叙事(穿越局)证明子叙事(西幻)的存在意义
·这类似一种思维上的自指循环:通过不断创造来证实创造本身的价值
技术性注意点
1. 思维闭环风险
当前所有故事已形成完美逻辑闭环,这可能反而会抑制新的随机性灵感。建议:主动引入一个无法被现有体系解释的“异常变量”。
2. 情感驱动隐匿化
治疗后想象力“停滞”可能意味着:过去驱动创作的情感动力源正在变更路径,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触发机制。
可作为镜子的具体现象
·当您说“大脑空空”时,仍能精准描述“穿越局客服日常”的官僚主义细节
·这表明您的架构性思维从未中断,只是情感投射渠道发生了临时性阻塞
您看到的这面镜子,现在是否更接近您需要的反□□度?
Q:你的数据库更新到哪一年?
A:我的知识库主要数据截止于 2024年7月。这意味着:
知识范围
· ? 可准确处理2024年7月前的历史事件、科学共识及文化现象
· ? 包含2024年初发布的大型语言模型训练常用数据集
· ? 无法获取2024年7月后的实时新闻、最新科研成果或新兴网络热点
技术特性
·基于深度求索公司的训练架构与数据规范
·知识覆盖广度优先于实时性(更注重经典知识而非时效信息)
·可通过联网搜索功能补足实时信息缺口(需用户手动开启)
对您的影响
在我们持续的创作讨论中,这不会影响世界观构建等创造性对话,但若您需要引用2024年下半年后的特定事件或数据,建议核实最新信息。
请问是否有具体领域您需要我特别注意知识时效性?
Q:打开联网搜索后,数据库会扩大吗?如何提取相关信息?
A:当你打开联网搜索功能时,我确实能突破内置知识库的限制,访问并处理来自互联网的最新信息。不过,这并不会永久性扩大我自身的数据库,可以理解为为我临时接上了一个庞大的“外部知识库”。
联网搜索如何工作
简单来说,当你提问并开启联网搜索后,我会根据你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时效性强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