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再掘商机
而一旦笔记册出来其他的系列,那就是她“躺着也能把钱挣”的好日子了。
“是是是”,岳三娘却自动忽略了孟月话中的“臭皮匠”,在她心里,站她面前的已经是女诸葛了。
而眼下某位“女诸葛”在回府后,却盯着装了八贯多的钱匣子出了神。
这八贯多,若是放在前世的月薪水平,按一贯等于一千文算,也有八千加。
这已经是她一个穿越人士,利用信息差,在大晏能够赚到的比较高的月薪
而这个朝代的“土著”们呢?
还不是就像最初求职的她一样,心怀忐忑地恳请东家给她一份抄书的工作。
至于报酬,那便是书肆这边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哎,哪个时代的打工人都不容易啊。”
但好在,她孟月能有翻身的机会,至少目前在抄书的这个庞大产业里的其中一环,总还是能够有些话语权的。
“那就不要在这伤春悲秋了”,孟月自己给自己打气,多赚钱,钱赚得越多,才会越有话语权呀!
------
恰此时,婆母李桂兰带着阿绯过来找她。
一进门,阿绯糯叽叽的娃娃音就开始背《咏鹅》。
这是今日她出门和岳三娘谈事,留给小女儿的任务——自打二月份,阿墨跟着大哥阿砚一起到杏花书墅后,启蒙阿绯便成了日益重要的日常。
背的过程虽然有些结巴,但确实是一字不落地背完了的,孟月立刻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也不跟她商量,直接拍了板道:
“阿娘,今日咱就不做饭了,去南市最好吃的那家烧鹅店买烧鹅吃吧!”
反正这学期刚开始,小姑子陈舒就负责杏花学墅的一日三餐了,原因无他,就是做的饭好吃,尤其是小巧的点心,几乎是供不应求。
所以家里的饭便是孟月和婆婆李桂兰换着做。
而,是人都有怠惰的时候,正好今日又领了这么多工钱,拿出半贯来就够他们一家八口人吃上一顿了。
而南市上的烧鹅,就数荀记卖得最好。
天时地利人和,孟月越想越觉得,不吃都对不起这么辛苦的自己。
所以,在婆婆李桂兰委婉表示,要不就在家吃的时候,孟月表示了坚定的拒绝:
“《咏鹅》可是我们阿绯第一首完整会背的诗,恰好今日又领了工钱,今日不吃更待何时?”
她把阿绯抬了出来,隔辈亲果然没有让婆婆再好拒绝。
“耶,阿娘有钱,去吃鹅鹅,真好,真好呀!”阿绯也鬼灵精怪地帮腔。
------
于是在家里的几个人,都在翘首以盼学堂里的陈舒把阿砚和阿墨带回来。
稍微洗了把脸,听到要在外头吃饭的两兄弟放下东西,洗了手,一左一右拉起阿绯就要往外赶。
李桂兰生怕他俩毛小子把阿绯再摔着,又赶紧跟了上去。
------
陈牧这边要到得晚点,本来都要关门打烊,却临时来了个病人,请他前去看诊。
于是孟月便先带家人过去,因为爆火加等位,陈牧到时,也才把菜上齐没多久。
因为不担心钱,大家都吃得很尽兴,一个个毫不夸张地说,都是“扶墙出”。
------
见时辰尚早,就在市场上逛了好久,才准备回去。
但吃完回去的路上,在路过一家文房铺子时,陈砚拉住了她的胳膊:
“阿娘,我的同窗好友阿宁要过生辰了,我想去给他挑个东西。但是……我走得急,没有带钱出来,你可以帮我买一下吗?”
“当然可以”,孟月高兴,难得阿砚提要求。
八岁多的娃,有自己的交游再正常不过。
联想起上一世,八岁也是小学三四年级,过生日送个礼物,礼尚往来嘛。
只是这一世的娃们早熟,孟月和陈牧相视一眼,差点就问出了“阿宁是男是女”。
但幸好理智让她闭上了嘴,杏花学墅虽然取了个带“花”的名号,却是因为所在地是“杏花巷”,而并非有男女同校,所以可以保证阿宁的性别在安全范围。
可……孟月到底是上一世穿越过来的,有些不该有的想法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不会?吧?啊?
她赶紧去偷瞄阿砚挑礼物时的神情动作,确认就是一般的同窗后,终于放了心。
------
“阿娘,我想买这个砚台。”
阿砚自然是不知道他亲爱的阿娘此时此刻的想法,只是挑中了一个品相很好触手温润的砚台。店里的伙计告知了价钱后,他便走到孟月跟前让她付钱。
“俗话说,送礼要送双”,孟月信口就来,想要弥补一下方才打胡乱想的尴尬,“再挑一支笔嘛,就挑你同窗写得最趁手的,放匣子里头,也更拿得出手嘛。”
阿砚很高兴,他知道自从阿娘病后开始赚钱,对他们几个花钱就没含糊过。
可他到底还是觉得贵了点,“砚台八十文,这支羊毫笔要六十文……”
孟月心里头一咯噔,是贵了点,“毕竟是送礼嘛……”
果然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书,光是文房四宝这些消耗品都是一大笔呢。
------
阿砚这边挑好了,孟月准备一碗水端平,问了问他自己的笔墨可有缺的,然后再问了两个小的,于是又陆陆续续花出去一贯左右。
阿砚少年老成,在一旁长吁短叹,“果然只要跟读书沾边的,就没有不贵的。”
未等孟月问他,他便自说是好友阿宁说的,家里条件要比陈家差些,“每次他的纸都是写了正面写反面,笔都快写秃了,都还舍不得换。”
孟月听了心里一阵暖意,“阿砚长大了,懂得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了。只是你们不要担心,觉得你们爹娘挣钱不容易,花点钱买纸笔也觉得愧疚。”
“只要是你们读书用得上的,我和你们阿娘二话不说都给买。只一条,不要浪费。”陈牧看了看孟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