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优越感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浩楠渐渐有了倦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世和看了看表,轻轻拍了拍浩楠的肩膀:“休息一会儿吧,喝点水,活动活动,但是不能放松太久,咱们还有很多内容要复习。”
短暂的休息后,父子俩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世和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浩楠,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顺利开启求学之路。
浩楠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因为聪明,记性好,成绩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蹭蹭蹭往上窜,很快就达到了一百分。
浩楠来自农村,特别珍惜学习机会,因为弟弟,他晚上了一年,比同龄人要大一岁。
学习非常用功,浩楠很不重视穿着。
他的身上穿着洗得发白且打着补丁的旧衣裤,脚下的布鞋也破了几个洞,但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执着。
课堂上,浩楠总是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仿佛要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里。
当老师提出问题,他的手总是高高举起,回答问题时声音虽带着乡音,却清晰有力,对知识的理解常常让老师都为之点头称赞。而周围城里的孩子,有的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有的眼神游离。
课后,浩楠也从不松懈。当别的孩子在操场玩耍时,他独自坐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功课,课本被他翻得卷了边。
他认真地整理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去请教老师,哪怕被老师批评理解得慢,他也从不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夜晚,宿舍的灯光熄灭后,他还会借着微弱的月光或手电筒的光继续看书学习。
考试成绩公布时,众人皆惊。浩楠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成绩榜的前列,总分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城里的孩子。他站在成绩榜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知道,自己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用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以及自己心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那个年代城里孩子充满的那所学校里,校园的角落常常回荡着不和谐的声音。浩楠是个从农村来的孩子,每日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背着洗得泛白的布包,带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来到城里学校读书。
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汲取的光芒,回答问题准确而深刻,成绩也常常名列前茅。然而,课间休息时,城里的孩子却围在一起,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其中一个穿着时髦的男孩名叫赵强,嘴角带着轻蔑的笑意,大声说道:“哼,一个农村来的土包子,就算考得好又怎样,身上还是那股子泥巴味。”周围的孩子哄堂大笑。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铅笔,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但他依旧昂首挺胸,没有回应那些恶意的嘲笑。在操场的跑道上,当他奋力奔跑时,后面有城里孩子故意加速追赶并喊着:“乡巴佬,跑快点,这可不是你们村里的田埂!”他咬着牙,加快速度,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坚韧。
在学校组织的小组活动中,城里的孩子故意孤立他,分配给他最繁重的任务,还冷言冷语:“你不是能吃苦吗?这些活就交给你了,农村人不就擅长干粗活。”他默默地接过任务,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出色地完成,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孩子目瞪口呆。
面对这一切,浩楠在心中无数次告诉自己:“我不会被你们的轻视打倒,我要用成绩和品德让你们知道,农村孩子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和无限的潜力。”
他把这些嘲笑化作前进的动力,在那盏昏黄的台灯下,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己,等待着有一天能够真正让这些城里孩子刮目相看,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这片充满偏见的角落。
在工厂的职工宿舍区,几个女职工正聚在一起闲聊。
这时,冰玉带着浩楠从那里路过,她们都知道了冰玉的孩子在城里的学校借读。
其中一个烫着卷发、穿着时髦的确良衬衫的女职工撇了撇嘴,提高了声音说:“哟,这不是那谁嘛,带着个没户口的娃在这儿晃悠。”
冰玉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想要快步走过。但另一个女职工却不依不饶,接着说:“真搞不懂,自己都是半边户,还非要把孩子弄城里来上学,也不想想自己啥身份。”
旁边一个戴着眼镜的女职工也搭腔道:“就是,咱这城里户口的孩子上学都得按规矩来,他们倒好,没户口也想挤进来,这不是乱套了吗?”
半边户妇女忍不住回了一句:“我家孩子也有读书的权利,他很努力学习的。”
烫卷发的女职工冷笑一声:“努力?再努力也比不上咱城里孩子的条件。你们农村户口的,就该在农村待着,别到城里来凑热闹。”
这时,一位老职工看不下去了,说道:“你们这么说就过分了,孩子读书的事儿哪能这么歧视。”
那几个女职工却不以为然,戴眼镜的女职工说:“这怎么是歧视,事实就是这样,他们没户口还想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没门儿。”
冰玉还想说什么,被老职工劝走了。说:“快回去吧,你丈夫可能已经下班回家了,赶紧回去给大人孩子弄饭吃吧,少生气,没必要!”
冰玉红着眼眶走进家门,看到丈夫后,委屈的泪水再也忍不住,簌簌地落了下来。
世和赶忙迎上去,焦急地问:“怎么了?出啥事了?”
冰玉哽咽着说:“今天我在外面,那些双职工的女人们看到我,知道咱是半边户,孩子没城里户口还在这儿上学,就对我冷嘲热讽的。她们说咱没资格在城里,孩子也不该来抢占城里孩子的资源,说得可难听了。”
世和轻轻拍着妻子的背,叹了口气说:“别理她们,她们那些话都是无端的偏见。咱孩子在学校表现咋样?”
冰玉擦了擦眼泪说:“孩子学习可认真了,老师都夸他进步大。”
世和点了点头说:“这就对了,咱把孩子接到城里,就是为了让他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将来有出息。不要去和那些人比别的,咱就和他们比孩子的成绩。只要孩子成绩好,比什么都强。那些人的嘲笑不过是因为她们自己的狭隘。我们只要一心把孩子培养好,让他用知识改变命运,到时候看谁还能说三道四。”
冰玉听了世和的话,渐渐止住了眼泪,坚定地说:“你说得对,我不能被她们影响,我要好好照顾孩子,让他专心学习。”
一次考试,成绩出来,浩楠又取得全班第一名。倒数第一名是双职工的孩子,刚好和浩楠住在一个家属大院里。
倒数第一的孩子名叫袁忠。袁忠被老师通知请家长到学校来一趟。
在学校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班主任何老师表情严肃地对着一位袁忠的母亲说道:“您家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实在太差了,不仅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作业也不按时完成,这次考试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我们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孩子先回家反省一段时间。”
袁忠的妈一听,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她的嘴唇微微颤抖着,眼眶里满是惊恐与绝望。
突然,她“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师面前,双手合十,苦苦哀求道:“何老师,求求您了,千万不要开除我的孩子啊!他还小,不懂事,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育他,让他改过自新。”
何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到,连忙弯腰去扶:“您先起来,别这样,我们也是按照学校规定办事。”
可母亲却执拗地跪在地上,泪水不停地从脸颊滑落:“何老师,我和他爸都是双职工,平时工作忙,可能对他关心不够,但我们真的很重视他的教育啊。请您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回到家后,母亲的情绪依然难以平复。她看着坐在沙发上垂头丧气的孩子,气不打一处来,大声数落道:“你看看你,在这么好的学校里读书,却不知道珍惜。你知道